最近,在珠海拱北的迎宾南路路面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斑马线,它的样子与普通斑马线有些不同。除了普通斑马线的黑白配之外,在这个斑马线的前方有几个黄方格,分别对应着每条机动车道,且每个黄方格的大小还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斑马线呢?
主干道迎宾路车流大,校方提出担心“鬼探头”
事情还得从去年说起,2021年10月,拱北交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邢国凯带着网格民警到拱北中学走访。自从交警实施路长制和网格化管理后,定期走访网格内重点单位,发现问题,商讨对策已经成为交警们的习惯。
在走访中,拱北中学负责人表示,最为担心的还是斑马线,每天两三千孩子都要从这里过马路,早中晚都有,一天三趟,且迎宾南路车流量大,有一辆车不礼让,有一个孩子乱跑,都有安全隐患。其中,最令他忧虑的是斑马线前的“鬼探头”问题。珠海实施礼让斑马线的倡议这么多年,一直做得不错。可是对于宽阔的主干道而言,礼让斑马线本身却有可能造成“鬼探头”事件。礼让的车停在斑马线前,恰好能挡住邻近机动车道上司机的视线,让他看不到斑马线是否有人通过。有人通过时,他因为视线盲区看不到,误以为无人通过,从而发动车辆,极容易造成事故。
这句话恰好戳中邢国凯的内心,过去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对于“鬼探头”事件的危害,他深有感触。有一次邢国凯在港湾大道执勤时,刚走到华夏路口,就看见前方一个小伙子从斑马线上走出来,最右边一条车道的车已经停车让行了,但中间车道的SUV司机没看到,径直往前闯,撞个正着。邢国凯走到事故现场,扶起小伙子,关切地问,你没什么事吧?小伙子表情怪异的答到:“不对啊,阿SIR,我的脚好像不对劲。”邢国凯低头一看,小伙子的脚仿佛是挂在身上一样,一抬起来,脚就像晾衣架上的衣服一样不受控制地左右晃动。
另一次则是邢国凯亲身体验。那是一个周末,他开车带着孩子去逛街,走到人民西路交敬业路路口时,刚好是红灯。人民西路最右边是公交专用道,有公交停靠,紧跟着往左手边就是邢国凯所在的车道,再往左的车道停着的是一辆丰田SUV,三辆车都是排在等候车队的第一辆。等到绿灯起步时,邢国凯按例轻踩油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右手边的公交车刚起步又急刹了一下。虽然他的视线完全被挡住,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但职业经验促使他本能地跟着一起急刹。急刹后才发现是一辆送外卖的自行车闯人行红灯,从里面冲了出来。邢国凯是刹住了,可是他左手边的丰田SUV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径直加油启动,和斑马线上冲过来的外卖自行车撞个正着。这场事故,还是邢国凯下车报警,叫来辖区内的同事处理的。
事后,邢国凯反思,自己是因为看到公交车突然刹车才出于职业敏感,跟着急刹,躲过了事故。而丰田SUV隔着两辆车,更不可能看清斑马线上的情况,甚至因为中间隔着一辆车,他可能连公交车急刹也看不太清楚。反之,如果自己和丰田SUV换个位置,结果会如何?其实,并不只是邢国凯的亲身经历,“鬼探头”引发的交通事故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多有出现,珠海斑马线前的事故不少都是“鬼探头”引发。
理论得出“凸”字形方案,实际却选用了“凹”字形
这次拱北中学提出类似问题,令邢国凯重陷深思之中,也和学校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中,他们仔细研究了深圳罗湖区的经验。为了防止“鬼探头”,深圳采取了阶梯式斑马线设计,把斑马线的停止线前移,车辆不再在靠近斑马线的地方停车,而是在离斑马线还有一段距离时停车,这样邻近车道的司机就能看到斑马线上的全貌。
邢国凯将这个想法上报获得科技设施科的支持。在决定设立阶梯式斑马线的试点后,接下来的珠海交警要做一道几何题。
“设:珠海机动车道宽度为N米,有4条机动车道,司机视角范围为M度。
求:4条机动车道上的司机分别离斑马线为多少时,司机们都能看到斑马线的全部?”
这道几何题解出来后,根据解题答案造出来的方案,最初的样子是两边机动车道离斑马线5米,中间车道离斑马线3米。整个方案画出来是一个凸字型,中间车道离斑马线近,两边车道离斑马线远。为什么这样设计?理由也很简单,最能遮挡斑马线上行人进出的其实就是斑马线两端的车辆,也就是一条路上最左和最右的车辆,只要这两条机动车道的车往后缩一点,中间车道的司机不就能看到斑马线上的行人吗?
几何题做出来是这样的,理论是一回事,具体到实践中又是一回事。在4条及以上机动车道的宽大马路中,如果斑马线上的行人刚刚抬脚起步,这时,与他最近一条机动车道上的车理所应当必须停车让行,但如果与他隔着两条机动车道的中间车道司机就不一定了。因为相距甚远,他们可能会选择让,也可能选择不让。因此,如果选择凸字型的设计,虽然最大限度的让司机们看到了斑马线上的情况,但如果中间车道有司机选择不让行,恰好中间车道距离斑马线又更近,危险系数就提高了。
理论设计是理想状态,实践中要考虑诸多复杂的情况。综合上述考虑,邢国凯和同事们商议选择了相反的凹字型方案。也就是两边车道距离斑马线3米,中间车道距离斑马线5米,即便中间车辆一时没发现斑马线上的行人,在延长制动距离的条件下也能最大限度减轻事故危害程度。因此,这才有了大家在迎宾南路看到的新型斑马线。斑马线前都有黄方格、新的停止线和导流线。停止线的前移设计,就是为了给过马路的行人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各位司机在路经上述斑马线遇到有人通过时,注意要在黄方格前停车等待。另外,还使用了导流线收窄车道宽度,从视觉上提醒驾驶员减速。
纵向安装主动发光道钉,夜间行车斑马线更安全
此外,邢国凯还与同事们讨论了斑马线的另一个安全问题,那就是夜间行车的斑马线安全问题。这个问题珠海交警很早就注意到了。晚上如果光线不足,很多司机老远看不到斑马线,等到近距离时才发现,往往为时已晚。为此,珠海交警早期就在海滨路试行了横向反光道钉,只要车灯一照射,隔很远就能看到。后来,珠海交警更进一步,又试行了主动发光道钉,夜间车辆经过时,会形成一条横向或纵向光带,提醒司机前方有斑马线。
在这次斑马线的改造中,邢国凯和同事们又想起了这个问题,并思考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他们认为,反光地钉横向排列的话,无论如何发光,都要车辆走到离斑马线一定距离的位置,才会引起司机的注意。有没有办法让司机们在更远的距离就能知道前面有斑马线,从而获得更多的应变时间?基于这个思路,他们把主动发光道钉调整在分车道线位置设置,结合主动发光道钉的频闪效果,更有效提醒司机提前做好刹车准备。所谓纵向排列就是以斑马线为起点,一直往外延伸,最远的一个闪光地钉距离斑马线有15至20米了。这样,司机在更远处就能发现前方有斑马线了。
于是,一个更加有安全系数的斑马线就这样在迎宾南路诞生了。“新型斑马线的打开方式很简单,黄方格前停车等候,晚上看到红闪,就知前方有斑马线。”珠海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