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改革开放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改革开放数十春秋,赢得了世纪性的港澳回归,这里成为了“一河两岸”的临界地、“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它独特的政治社会环境,使湾仔人民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国策驱动下,于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创造出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奇迹,进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小易在湾仔经过数期的走访以后,不禁对湾仔现如今的面貌表示惊叹。因为在这里,小易不仅了解到了湾仔的历史,更了解到在湾仔这座小镇里,曾经造就了一代独领风骚的湾仔人,他们带领着那些贫困的人早已在这里筑造出了中华史上的凯旋门,它经久不衰,并亲手锁牢了历史的悲苦之门,创造了富有康廉、可以扬眉吐气的今天,又在描绘着清澈赫朗的明天。
这就是湾仔,一个让湾仔人引以为傲的小镇,一个古朴民风与超前意识相互融合,造就了一个风光独秀的小海湾。
湾仔经济飞速崛起
湾仔起源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历史悠久。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花香与鱼香交融,左牵拱北,右环横琴,背靠将军山,面朝濠江,正对澳门,而历来风水大师嘴里的紫气东来、藏龙入海的风水宝地,便指的就是湾仔。
湾仔街道位于珠海经济特区的最南端,与澳门隔濠江相望,最近处不足500米,站在河边可清晰望见澳门的楼房和街景,与香港也仅隔37海里。它们长期维系着商贸往来,从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文环境。使湾仔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构成独具特色的经济格局,即城乡一体、农渔并举、小进小出、互补互利。
这种小海湾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灵活性,即使遭遇到重大的经济危机,它也能保障湾仔人民的生存。在改革开放之初,它又推动湾仔迅速摆脱贫困,进而跃登全国第一批亿元乡镇的榜首。
仅仅十年之间,就由年产值几十万元飞跃到1996年全镇工业产值的16亿元。全项劳动生产值超过20万元,人均社会总产值17万元,而平均每个湾仔人就为国家创税7000元左右。同时在社会发展方面,教育、住房等等,都有了飞跃的改善。
这就是小海湾经济,它是湾仔人民的创举,是特区经济的雏形,并为澳门回归、推行“一国两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湾仔之风吹遍大地
珠澳融合轨迹,藏在一朵鲜花里。如果将时间倒带,历数湾仔的过去,就像翻开了一部辉煌史。
80年代的湾仔,已经走在了珠澳融合的前列。当时,这里有一门特别的生意,串起两城的往来,那就是做花农。
一部分村民被特许前往澳门卖鲜花,只要有政府颁发的边境小额贸易证,俗称“花农证”,就能过关在划定的区域摆摊。凭借这一生意,许多村民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80年代的湾仔,同样也是珠澳融合的前沿阵地。此时,渔民陆续不断的开始“洗脚上岸”,他们一踏上岸边,就把目光盯注在工业上。到了90年代,他们已经凭借制造业,跃升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花农出海”,“渔民上岸”。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湾仔发展史上的事实。这在当年的湾仔以及湾仔的周边,都是一个反百年之“道”而行之的一个极不寻常的“逆行”。
但湾仔的渔民、花农就是这样做了,正因为他们有海洋所特有的开阔视野和邈远的胸怀,以及他们习惯于捕捉、追溯这个时代的主潮流,所以也造就了小海湾里的这一代人。
湾仔谱写时代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湾仔在经济领域已经稳步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内外交融式的合接与碰撞。
80年代初期,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中国内陆首播。旋即,一曲《大号叫中华》的主题曲,就凭借上百万盒式磁带传遍大半个亚洲。包括此后如春笋般出现的难以数计的音带成品,其母带多是出自这小小的海湾乡镇,出自这刚刚组建起来的华声磁带厂。
在华声美名远扬之际,一家塑料瓶公司,也登上了新闻头条。
这家公司,它就是以“让中国富起来”为目标的——中富工业集团。当时,全中国可口可乐的塑料瓶,都在这里生产!
可以说,90年代的产业看珠海,珠海的产业看湾仔!这些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造就了湾仔在区域领域闻名全国的黄金期,更引领无数湾仔人大步前行,积累了丰厚而宝贵的经验财富。
可以说,藏富于民,是湾仔当时的一大写照。
湾仔人用自己的努力使得这片小海湾真正与太平洋相通,与世界相连。他们为明天的世界、为明天的高山与大海作出了可信的答案。他们以自己的赤诚和热力,无愧于祖先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无愧于对海外华夏同胞手足的期盼、更无愧于对祖国的哺育和大时代的重托,他们可以拍着胸脯地说一句,我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采写:张鹤
部分图片由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