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司法所运用“嵌瓷调解法”
成功化解一宗店面租赁合同纠纷
潮汕嵌瓷的千年瓷片与数字流光的邂逅,在十五运开幕式的短暂亮相中留下惊艳一瞥, “立体国画” 的非遗韵味碰撞出现代锋芒。金平区司法局将其赋予法治新解,提炼出化解矛盾的 “敲磨琢嵌” 调解法,让千年匠心与当代司法智慧完成跨时空共鸣。
![]()
时间拨回2020年9月,陈先生向黄阿婆的丈夫租赁店面经营奶茶店,约定租期5年。2023年8月,黄阿婆的丈夫去世后店面租赁事宜便由黄阿婆接手处理,双方于今年7月租期将满之际,口头协商续租五年。原本顺利的合作,却因一次“排污查验”戛然而止——黄阿婆出于对房屋质量的考虑,提出查看排污设施,却遭到陈先生的断然拒绝。这一不配合的举动令黄阿婆深感不安,次日便明确表示不再续租。
续租告吹,陈先生当即提出自己已于前日支付两万多店面装修材料费,要求黄阿婆赔偿损失,遭拒后索性锁店拒交钥匙。双方争执不断,最终报警处理。矛盾如同裂开的瓷片,亟待专业的“修复匠人”出手弥合。金平区司法局光华司法所介入此案后,运用“敲、磨、琢、嵌”四步调解法,开启了这场“破镜重圆”的调解工作。
![]()
第一步“敲”——敲开症结,摸清实情
如同嵌瓷需先敲碎瓷片,调解的首要任务,是敲开双方心防,探明矛盾根源。调解员首先采取“背对背”沟通,分别与双方深入交流。黄阿婆坦言,自己提出查看排污本是出于对房屋安全的例行关心,陈先生的强烈拒绝反而让她心生警惕,这才决定不再续租。陈先生则感到委屈,解释说已计划将店面用于创办家教园,为赶在开学前营业,在口头续租后便立即支付了装修材料费,黄阿婆的突然变卦让他措手不及,锁门实属无奈之举。
通过细致沟通,调解员厘清了关键事实:双方未签订书面续租合同,仅达成口头约定;陈先生确已支付装修材料费 ,但黄阿婆因房屋安全顾虑终止续租并非恶意违约;陈先生锁门拒不交钥匙的行为已影响黄阿婆的合法权益。症结明晰,调解工作便有了明确方向。
第二步“磨”——磨平棱角,缓和情绪
矛盾初期,双方情绪激动,黄阿婆指责对方“不讲理”,陈先生则抱怨房主“出尔反尔”。此时,双方如同带有锐利棱角的瓷片,任何接触都可能加剧摩擦,必须先用耐心和专业“磨”去这些情绪的尖角。调解员秉持“聚焦法理,兼顾情理”的原则,围绕“责任划分”进行法理辨析,针对“损失认定”推动情理沟通。
经过这番情理与法理的双重“打磨”,双方的态度明显软化。黄阿婆表示愿意就装修损失进行协商,陈先生也认识到锁门行为不妥,同意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第三步“琢”——精雕细琢,敲定方案
情绪缓和后,调解工作进入“琢”的阶段。如同匠人雕琢瓷片,调解员围绕“装修损失承担”与“店面返还”两大核心,精准引导双方协商可行方案。针对装修预付款问题,调解员建议陈先生先与装修公司协商,尽力追回部分款项以控制实际损失。对于可能无法追回的部分,则引导黄阿婆从情理角度考量:陈先生在原租期内一直诚信履约、按时交租,建议其适当给予补偿。经多轮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陈先生负责向装修公司协商退款,黄阿婆则给予一次性补偿款,作为对其合理损失的弥补;陈先生在收到款项后须立即清空店面、交还钥匙。
第四步“嵌”——嵌合人心,重归于好
为保障方案落地,调解员协助双方将协商结果“嵌”入具有书面协议之中。协议中明确了补偿金额、店面清退与交接钥匙的具体时限,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如嵌瓷碎片般紧密扣合、清晰牢固。
一场剑拔弩张的店面租赁合同纠纷,在“敲、磨、琢、嵌”四步调解法的精心“打磨”下,最终实现了“破镜重圆”的良好效果。
![]()
源于嵌瓷艺术的“敲、磨、琢、嵌”四步调解法,是将潮汕传统工艺智慧与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它既彰显了本土文化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价值,也展现了人民调解工作于法理之外的艺术性与人文温度。
此次调解,正是“以嵌瓷为媒,融情于法,最终嵌合人心”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金平区司法局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更多元、有效的工作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扎根于文化沃土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