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河,发源于韩江西溪,全长约14.8千米,作为汕头人民的母亲河,是汕头“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的鲜明见证。
然而,随着流域内工业和人口集聚,梅溪河一度出现工业、生活与农业多重污染叠加,加之资源性缺水,升平国考断面水质一度不达标,生态基流不足。同时,沿线产业发展粗放、分散,产城发展动能受限。
面对困局,汕头市委、市政府统筹市、区级联动,强势铺开梅溪河流域综合治理。
![]()
梅溪河水城一体
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以“集中入园、集中治污”根治工业污染,整治散乱污企业超1000家;以“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9%;以“点面兼顾、原位处置”削减农业污染,清退非法养殖近3000亩。
绿色转型,产研联动。推动牛田洋围2000亩传统水产养殖现代化转型,落地渔光互补智慧光伏电站项目,打造“水下沃野,水上光谷”立体经济带;构建“政策引导+多元改造+全链服务”的“工改工”体系,优化沿线产业布局;投资超100亿元高标准建设汕头科学城,赋能沿岸高新产业发展。
以文润城,绿韵融城。深挖沿线潮侨文化底蕴,保育活化小公园开埠区,做好“侨”文章;修缮沿线红色旧址,沟南和西陇社区将红侨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描绘“红绿交融”新图景;围绕“一河两岸”规划,沿河而下建设万里碧道及城市公园,串联各大亲水绿色空间。
![]()
梅溪河秀丽美景
如今的梅溪河,升平国考断面年均水质稳定保持II类,流域内20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制久清。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繁现身,土著物种增至74种;流域内建成38.8公里碧道,干流自然岸线率达78%。梅溪桥闸断面2024年日均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超94%。
经验启示
汕头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体系,精准防治三大污染源,绘就梅溪河“碧水长青、鱼跃鹭栖”的生态美卷。
以“工改工”为抓手,以科创为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高新技术多元发展之路。
保育活化本土潮侨文化,激活红色基因,沿线打造文旅地标和亲水景观,实现“以文润城,以文兴城”。
梅溪河河口绿地
![]()
![]()
治理前后对比图
梅溪河煤建公司旧厂段
![]()
![]()
治理前后对比图
梅溪河杏花段违规围垦种植
![]()
![]()
治理前后对比图
梅溪河金湖段垃圾焚烧
![]()
![]()
治理前后对比图
梅溪河鸥汀段碧道
![]()
![]()
治理前后对比图
梅溪河小公园段岸线
![]()
![]()
治理前后对比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