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广大海外华侨同仇敌忾、捐款捐物,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封封侨批,浸透海外侨胞的血汗,蕴含他们对故里、对祖国的深情。
潮侨高度关心国家和民族安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众多的海外侨胞义愤填膺,通过侨批谴责日寇的侵略行径和犯下的滔天罪行,高度关注祖国的抗战局势,关心潮汕家乡受侵略情况,以及家乡亲人的安危。
![]()
1939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潮汕双亲寄泰国锦荣的回批是反映汕头沦陷的最早批信
1937年10月5日,暹罗杨兴寄潮安慈亲大人批信,谴责日寇侵略中国,告慰老母亲:“为日本之战船在汕头外畔海面巡视,将来各商号火船倘一招(朝)被他方(封)锁无行,则批信无法子传达,祈勿远虑。”海外华侨根据战争形势,已预感、判断日寇必将入侵潮汕,因此告知侨属应有心理准备,批信可能难以续寄。
1937年11月2日,马来西亚华侨吴镜明在批信中说:“自倭寇侵犯我国,潮汕防务亦为重要。闻怪飞机每在空中往来,也无经验,当宜避之,无碍得翘首仰望,祈知之。”
1938年3月18日,马来西亚柔佛州陈嘉成寄给澄海双亲大人的侨批写道:“近闻我澄之南澳被敌人登陆,潮汕定必紧张,可知敌人不死,人心惶惶……”家乡遭受日寇侵略,侨胞也寝食难安,时刻关注事态变化,为祖国抗战奔走呼号。
1938年6月15日,香港潘兆祥寄饶平碧砂乡家祖慈大人批信:“至寄战争一事,在前数日,幸喜长江政府,大出空军,炸沉敌武装鱼(渔)船五十余只(艘),战舰十余艘,飞机母舰一艘,所以华南兵舰转至长江,可存不过两三只(艘)而已。”
![]()
1938年6月香港同胞潘兆祥寄潮汕祖母的侨批关注抗战局势
1938年6月29日,外洋万乘寄潮汕塘氏贤妻批信:“迩来闻中日战事,以(已)及华南一带,澄邑沿海兵船云集,恐不久将入汕樟。未知俺乡中近来岂有所计划,以为临时避法否?”
1938年7月,日寇占领南澳,对隔海相望的汕头、澄海虎视眈眈。实叻林思曾寄澄海林思敬信中写到,“近闻前溪各处常有飞机来往……想自中日战争已(以)来乡村各地定然米价涨贵,想贫穷遭此乱世,实是凄惨。”当时日军为将魔爪伸向潮汕各地,每天平均出动飞机轰炸,造成百姓伤亡,饱受外国人欺压,这可愁煞了海外赤子。
1938年8月29日,外洋汉章寄潮汕母亲大人批信:“迩来时局纷乱,风云变色,华南战祸蔓延,梓里安危,不胜千虑。不卜潮中情况,又如何也?念甚。”
1938年9月,汕头虽然未沦陷,但日机不时便来轰炸,泰国陈文高就在寄双亲大人批信中写道:“际此国难一亟,未知我乡地方、汕头等岂会惊恐否?日机可有到我乡飞过?乡中捐派也如常否?”一连串的询问,正是汕头沦陷前夕,海外游子对故乡安危最关注、最提心吊胆的事情。
1938年10月,暹罗李期周寄饶平妻子张氏批信:“值兹中日战争之秋,各等物品定然胜贵,此后尤望爱卿,一本过去之精神,继续努力,庶几家道有成。年来商情不景,谋生困难,倘若上苍见怜,朝夕如有厚利可获……”
1939年6月16日,实叻元松寄潮安双亲大人批信中说:“潮汕军事紧张,铁路破坏至庵埠,日人迟早必然进攻汕头……”
1939年6月21日,日寇共出动飞机44架次,对汕头市进行大规模轰炸,紧接着,日军海陆部队分几路进攻汕头,是日汕头沦陷。许明发当天给儿子的回批这样写道:“敌机在今日来前后乡邦轰炸,十分惊恐……”后面他又写道:“另者,敌人今以(已)登陆,不知生死如何?”这应该是反映汕头沦陷的最早侨批。而且他写信时,日寇正在不断侵略汕头。
日寇攻占汕头后,海外潮籍侨胞心急如焚。7月1日,新加坡侨胞洪家成在寄给潮安江东父母的批信中就写道:“迩来潮汕战事发,未卜俺乡情况若何否?祈列明示晓。”
1939年11月29日,泰国侨胞陈维耀之妻在寄给澄海银砂乡家人的批信中写道:“闻得潮汕战事日甚紧张,未卜俺附近岂受猖獗,至家人岂受惊否?因交通不便,消息少通,以至儿媳在外实深深怀念,日慕佳音以慰我怀耳。”声声情切,字字情深。
海外潮侨寄的侨批
字数不多,却句句真情
字里行间满是
对祖国、对家乡、对家人的关心关爱
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强烈谴责日寇的侵略罪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中国伤亡人数达3500万,财产损失与战争消耗达1000亿美元。许多侨胞在寄回家乡的批信中,愤怒地控诉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1937年9月30日,潮安田头乡何岳钦写往新加坡的回批信记录了日寇占领汕头前对潮汕各地的暴戾行径:“刻下塘(唐)中行情甚苦,取利亦难,乃中日战争。而日战船来汕头,而空军来潮安并揭邑轰炸,损伤民房、人口七八次,共死数百人。而且各商俱皆失业,人人惨惶。”
“七·七”事变后,日寇为扩张侵略,已将魔爪伸向潮汕。1937年10月5日,暹罗杨兴寄潮安慈亲大人批信中这样说:“此次中日战争,日本飞机带弹往潮安各城市乡村堕弹爆炸,损害无孤(辜)人们……”强烈谴责了日寇的侵略罪行。
汕头沦陷之后,潮汕大部分地方先后落入敌手,日寇对手无寸铁的潮汕人民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避,或投亲靠友,或远渡异国。1940年初,实叻锦才之父寄的侨批中写道,在日寇的横行下,海陆丰、惠来、甲子等地人们苦不堪言,日寇杀死人们甚多,焚烧厝屋不少,人民走来实叻中甚多,在此数帮船,惠来有数百个女子欲觅夫觅子。批信真实记录了日寇侵略潮汕犯下的罪行。
表达众志成城抗击日寇的决心
抗战期间,海外潮侨高度关注,寄批表达众志成城、抗击日寇的决心。
1935年8月2日,马来西亚华侨吴镜明寄给妻子林氏的批信写道:“日本则行封锁我沿海,违反国际盟约。我国轮船则不能往来,别国之轮船则帆行无阻。无须自惊,但此次我敌战争全赖上下一心一德,军民合作,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必属我国。”吴镜明对日本发动战争,封锁我国沿海这种违反国际法则的卑鄙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同时抱着必胜信心,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
1937年9月6日,暹罗华侨圣源寄澄海松炎冒着批信被查的危险,告知家乡同胞:“我国为卫领土与生存,不得已与暴日抗战,现然战事蔓延全国,近日来上海之战,我军英勇抵抗,彼以战舰大炮并空军威力掩护陆军,激战极烈,我空军作战技术较之敌人更勇,所以敌源源增兵,但也不见如何进展,唯我国缺乏海军力量,故沿海各省受其威吓封锁。据昨天电信,敌率战舰与飞机袭攻厦门,我军防备坚固,不逞败退……”信中所写的战事正是蔡廷锴将军等率领的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本侵略者发生的淞沪大战。
1938年3月18日,陈嘉成寄给澄海双亲大人的侨批这样写道:“国难当头,为争取国家存亡保守领土而致大战。”
从侨批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件印有抗战图文的侨批,内容显示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用献血和性命谱写炎黄子孙坚贞不屈的壮丽画面。有的侨批印上“敌忾同仇”一图,表现中国战士浴血沙场,冲锋陷阵,前仆后继;印有“复兴民族”一图的批信,彰显了中华儿女振兴民族,奋起抗敌的决心;印上“航空救国”四字,喊出了在国难当头,敌寇压境之际,民众热切期盼增强国力保家卫国的心声。“救国英雄”一图,把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的肖像印在信纸上,让民众铭记这位抗日救国、功留青史的英雄人物,表达众志成城,抗击日寇的决心。
抗战期间,不少侨批印有抗日歌的戳印。如“奉劝诸君要记得,东洋货色习不得。如果买了东洋货,便是洋奴卖国贼”“抵制日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贼”等,积极声援祖国抗战。1936年12月4日,实叻华侨林俊成寄潮安林永锐侨批,用的是广告信封,封背广告语:“君欲前途光明,请用国货——醒狮牌电筒……”批封上的广告,就是最好的历史记忆。
悉心指导家乡人民避战抗战
1935年8月2日,马来西亚华侨吴镜明的批信就告诉妻子林氏,“汝等妇孺,凡事须镇定,勿听谣言为要。”1937年8月22日,吴镜明的批信写道:“现刻战争,汝等须宜镇静,无碍惊慌为要。”11月2日,吴镜明的另一批信提到:“自倭寇侵犯我国,潮汕防务亦为重要。闻怪飞机每在空中往来,也无经验,当宜避之,无碍得翘首仰望,祈知之。”时刻不忘家乡战争情况,悉心指导家人避战抗战的方法方式。
1937年11月26日,暹罗杨兴寄潮安慈亲大人批信,告诉家人如何应付日寇对潮汕海上封锁而造成饥荒的办法,“大人见字之日,家中可积蓄干粮,或儿在上次写一饥荒方岂尝有作成试验否?”又“此次潮安县令下令各区保甲长,挨户通知禁止酬神谢神祭墓,于(以)免耗费金钱,将此金钱保存,候饥饿时可作粮食之用……”此信写完,言犹未尽,又付毅小纸片继续写道:“……见信切欲誉(预)积米粮或买番葛(地瓜)濑(潮语‘刨’)丝晒干贮藏。”兵荒马乱之时,粮食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杨兴在另一封给慈亲大人的批信中写道:“近闻日本人做假纸字(即假钞)流入潮州内地行使,见信如有银项出入须着细看,以免错误……”日本侵略者以假币扰乱我国金融秩序,闹得人心惶惶,其直接受到危害的就是老百姓。
1938年,日寇对隔海相望的汕头、澄海虎视眈眈,飞机已常常侵扰潮汕。3月18日,陈嘉成寄澄海双亲大人批信中写道:“国难当头,为争取国家存忘(亡),保守领土而致大战……当此时期,家中须着节俭,至切勿饲鸡鸭等为要。”潮汕沦陷在即,海外华侨总是为家乡安危着想,出钱、出力、出主意。
1938年5月27日,叻宋树钊寄澄邑下蓬家双亲大人批信:“近日敌占南澳岛,汕头局势骤形紧张,倘不幸汕头被其登陆,俺乡邻比一带,定遭其害。大人不善走路,必难以逃避他方……届时若真有不幸时,可小心保护细弟,随机应变,看事而行,亦可看他人如何,为要为要!”
![]()
1938年海外华侨宋树钊寄潮汕双亲侨批
踊跃捐资捐款支援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潮籍侨胞踊跃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募集大批钱款,通过银行寄汇或侨批寄回祖国、家乡,支援抗日前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越南潮籍侨胞黄伟卿、陈星阁等,就先后汇款2600大洋,慰问东北马占山抗日部队和在上海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泰国澄海籍华侨蚁光炎先生领导泰国中华总商会,积极脱销抗日救国公债,开展抗日募捐活动。蚁光炎坚信“中国必定胜利”,在汕头沦陷逗留香港期间,曾把一批物资和一笔捐款亲自交给廖承志,支援中共抗战,还极力促成汕头沦陷后一度停业的泰国至汕头侨批业的恢复。
旅泰的青年侨领苏君谦与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捐出200元国币,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办学经费。这笔款就是通过“口批”方式,由增顺批局送到家乡澄海信宁村的挚友詹欧波手里,再由他转交给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938年9月21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与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特地联名复函,对苏君谦3人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
“七·七”事变引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激起海外华侨的义愤和爱国热情。有的侨批局在侨批上盖上“请购救国公债”的宣传戳,广泛宣传,充分反映了华侨根系祖国,情在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以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
批捐是抗日战争时期侨民帮助家乡人民渡难关所寄的侨批款,也是农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每笔批款收取一定比例的捐助款。1937年11月2日,吴镜明批信说:“南洋捐赈灾,买公债为救国,人皆购买,每月平均约三四元。”新加坡郑若灿1940年10月26日寄给潮安县礼阳乡祖母的侨批,寄的批款为50元,封背上盖有“批捐”两字,这是当时华侨为了救济抗日战争时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每元侨汇抽出百分之二,即2分钱,用于济困,并在封背上盖上“批捐”的印章,以示该侨批已交了捐款,显示出海外华人一致抗日、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华侨沈镜洲寄潮安华美乡上社沟尾母亲,批封上盖“批捐每元抽贰分 华美乡公所征收”红色文字戳记。
南洋华侨积极组织捐款,购买救国公债这在侨批中反映甚多。为了救国,海外赤子“人皆购买”,那是何等感人的场景!抗战的最终胜利,有海外华侨一份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