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汕头金平区洒满着朝阳的金光。一声嘹亮的哨声穿透晨霭,新供销辉华配送中心门前,数十名身着绿工装的员工迅疾列队。“目标——让最新鲜的蔬菜准时抵达餐桌!”李瑞华身姿笔挺如松,声音铿锵有力。这位曾获“优秀班长”的退役军人,如今在金平区的“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将目标转向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关乎万千农户生计的“菜篮子”新征程。
褪不下的军装:从军营哨音到田垄号角
1996年,李瑞华脱下心爱的军装,却褪不去刻进骨子里的军人本色。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毅然投身商海。在福建,“辉华超市”从一家小店起步,五年间开枝散叶成15家连锁门店。2005年,带着福建市场的经验,他挥师汕头,开出首家辉华超市。此后十年,25家生鲜连锁门店如星辰般散落潮汕大地。2017年与汕头供销社的历史性握手,点燃了他心中更大的火种:“超市满足购物欲,‘菜篮子’守护的却是千家万户的生命线。”
“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拂粤东大地,李瑞华敏锐嗅到泥土里的机遇。他徒步丈量金平沃土:牛田洋畔青蟹“横行”,蔬菜基地绿叶滴翠。“好水好土出好物,这就是乡亲们捧着的‘金饭碗’!”带着军人的雷霆作风,他整合出5108亩生态基地,曾经的超市掌舵人,转身成为深耕田垄的“后勤司令”,将作战地图换成产业蓝图,让乡土珍馐走出深闺。
扎进泥土的根系:从各自为营到纽带相连
以前牛田洋片区的农产品,一遇到滞销问题,农户只能眼睁睁地亏本,这一幕刺痛了李瑞华的心。改变的力量,源于他亲手构筑的“企业+合作社+农户”铁三角,这不是冰冷的契约,而是以乡土为纽带的血脉相连。
合作社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智能化配送提升效率,这种“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受益”的模式,正释放出联农助农的乘数效应。“现在按单下种,价格有保障,终于能睡踏实觉了!”农户陈伯的菜园四季轮作,清晨采摘的蔬菜几个小时后便出现在各家食堂。在占地几百平米的现代化配送中心,科技与匠心交融:农药残留检测仪闪烁着绿光,为每筐蔬菜贴上溯源“身份证”;-18℃冷库锁住肉品鲜嫩,智能温控系统让湿度误差精确控制在5%以内。李瑞华凝视着可视化大屏:“这是我们对新鲜的军令状!”
在“供销合作社”标识下,农产品带着电子溯源标签发往千家万户,智能结算系统生成的消费热力图,反向指导基地搭配菜品结构。而最让李瑞华自豪的,是挂在墙上的“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牌匾,这是对军人承诺的最好见证。
开往春天的车队:从冷链流通到民心相通
清晨的朝阳为道路镀上金边,印着“供销绿美”的冷链车队正驶各家合作食堂。车厢里,各种蔬菜带着晨露,肉品新鲜润滑,这些乡土珍宝将在几个小时内抵达食堂,完成从田间到舌尖的温暖旅程。
“冷链车能抵达的地方,都是咱们共同富裕的新阵地!”李瑞华的手指在金平区地图上划过条条运输动脉。这条路上,军人号子化作田间哨音,配送中心确保凌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准时出现在员工餐盘,冷冻车厢的温度计丈量着民生冷暖,当城市家庭享用带着泥土芬芳的蔬菜时,农户陈伯存折上月增收的数字,温暖了整个寒冬。
电子屏上显示着食材溯源信息,后厨监控画面清晰可见。这方小小天地,折射着金平区“百千万工程”最温暖的落地,当规范化管理遇上智慧农业,当冷链物流联结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终于融入现代市场的大江大河。而政策的刚性、商业的理性与乡土的韧性正熔铸成一把钥匙,为万千县域打开“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转型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