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汕头市召开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多位影视行业导演、编剧和文化传媒公司代表齐聚一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研究探讨贯彻落实“广东影视政策15条”、优化影视产业服务具体措施,共同谋划汕头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汕头具备的资源优势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坚定文化自信、提振发展信心、大胆创新探索,推出更多具有汕头标识的精品力作,携手开创汕头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会上,汕头市影视行业从业者代表围绕汕头影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机遇和路径展开交流,从文化挖掘、政策扶持、优势塑造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潮汕文化“搭台”,汕头影视“唱戏”
5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制定印发了《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汕头根据自身影视产业发展状况和特点,初步制定并即将推出《汕头市影视产业服务措施》,其中包括加大资金扶持激励、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提供拍摄场地支持等,支持汕头影视产业的发展。
汕头市有关领导同志指出,汕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浓厚的“电影基因”,这里走出了郑正秋、蔡楚生、陈波儿等电影先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电影文化,孕育了汕头丰沃的影视土壤,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优越的自然风光,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谈及汕头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东晟传媒负责人朱光耀表示,在未来汕头影视发展方向上,汕头更应该抓住自身天然的特点,如侨文化和美食文化等,把这些题材讲好、讲深。
青年导演、编剧杨哲霖在参加完座谈后有感而发:“例如近几年非常火爆的英歌舞等非遗项目和潮汕祠堂等传统文化元素。”在他看来,潮汕独特的文化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改编和开发非遗元素的项目,对潮汕而言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年轻创作者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是可以深入探究潮汕传统文化的探索过程。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作为潮汕土生土长的创作者,杨哲霖始终带着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挖掘素材。
不久后,他参与编剧和执行导演的电影《夏雨来》将全国上映,他剧透道,电影《夏雨来》将潮汕非遗与“夏雨来”这一潮汕经典IP相结合,将一次性展示潮汕独有且优秀的文化元素,将潮汕地区的民间故事和独特理念传达给所有对潮汕文化感兴趣的观众。
政企“双向奔赴”,推动影视产业腾飞
青年导演、编剧业青也是汕头人,曾在珠江电影集团从事制片工作多年。她表示,现在很多项目和剧组都会选在广东取景,有不少项目在汕头取景,如《四海》《逆风而行》等等。“我认为这是一个能够推动文旅协同发展的好机遇,也是一个大趋势。”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业青了解到,未来影视产业重心会逐渐转向线下文旅、动漫、互娱互动。“汕头需要掌握这个先机,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要求汕头本地能够培养和形成配套成熟的协拍体系和服务,以及跟上后续的旅游服务和网络宣传。”
政企合作在推动汕头影视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发挥着愈发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议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和服务影视产业发展,抓住省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的有利契机,认真倾听影视企业和电影工作者心声,千方百计打好扶持政策“组合拳”,共同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和生态,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市电影工作再上新台阶。广大电影工作者要积极拥抱新一轮影视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弘扬电影艺术家精神,扎根汕头丰沃文化土壤,沉下身心开展精品创作,在参与汕头高质量发展中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对于汕头籍的影视从业者们来说,他们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观潮、汕头市电影家协会的发起人之一陈功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让他深受鼓舞。“‘坚定文化自信’与‘扎根生活沃土’,这是镌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使命,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笃定、更有信心。”
以观潮为例,观潮目前已有“新春观潮”“盛夏观潮”与“观潮实验室”三个品牌活动,同时还有“考察团”项目,邀请本地文史研究者为向导,旨在增进创作者对潮汕历史文化的理解。
陈功铭认为,许多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依然缺乏生动且深入了解潮汕文化的渠道,他们正努力解决这一痛点。“我们的目标不是直接去设计故事、摄制影片、融资发行,而是创造一个氛围、环境、渠道、资源库与接触点,让汕头成为影视创作的沃土,也让汕头的影视作品与创作者,能够更便捷高效地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