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凤社区楼长陈锡秋格外忙碌。“子女上学问题是家长最重视的,做好服务是应该的。”3天时间里,她已帮助10位外来务工者办理了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作为汕头市城中村数量最多的区域,城中村整治是龙湖区基层治理的一块“硬骨头”。据统计,龙湖辖区城中村分布在4个街道22个社区,总人口超过37万人,约占全区常住人口的六成。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更新加快和群众安居需求多元,城中村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公共空间拥挤、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亟待破解。为此,龙湖区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三强三联三促”行动,以建强基层队伍、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为着力点,切实推动城中村变“城中景”。
城中村治理问题多元、情况复杂,依靠属地党组织单打独斗,难以有效增强基础设施硬支撑与服务管理软实力。针对这一困境,龙湖区建强“三大力量”,变单一治理为多元共治。
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建立以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为统领、网格党支部为抓手、楼栋党小组为支撑的组织体系,实行“网格化+楼长制”管理模式,配强网格工作者队伍,确保党组织覆盖到每个楼栋、每个区域。
立足建强城中村治理的基层骨干力量,龙湖区从大学生、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社区工作者、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进入“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头雁”这一骨干力量,定期全覆盖轮训“两委”干部,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通过发布招募公告,动员城中村党员、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到所在社区报到,分类建档,组建志愿先锋队伍。实体化运行“党群服务超市”,党员群众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秩序维护、巡河护绿等志愿项目赚取积分并兑换生活物品、服务项目,营造“党员作表率、居民齐参与”格局。
为推动城中村治理由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龙湖区建立健全组织有力、运转高效工作机制,推动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等各层级,以及城中村内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等有机联动。
深化组织联建机制。推动区直机关与城中村党组织强化党建共建,定期组织机关党员开展一线走访调研,了解需求建立清单,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帮助解决公共服务供给等实际问题。
健全资源联享机制。依托“百企帮百村”“百社组团助镇村”等载体,统筹区直机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力量、服务参与城中村治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共享政策法规、项目申报、人才资源等信息,打破信息资源壁垒,推动城中村治理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
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强化群防群控群治工作机制,完善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联合执法机制,发挥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吹哨人”作用,推动公安、消防、交警等部门专项治理进城中村,针对性解决城中村社会治安、安全隐患、交通秩序等老大难问题。
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龙湖区变粗放管理为精细治理,以环境、治理、服务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办好群众身边的“小微事”,让异乡人由衷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抓整治促进人居环境提升。发挥党员经营户模范作用,定期组织卫生大扫除活动,带动居民对自家住房、庭院、公共空间等区域开展清理整治。盘活闲置边角地,因地制宜建设小公园、小广场,打造绿地公园、绿化微景观。
建平台促进治理效能提升。建立三级议事机制,街道党工委每月牵头召开治理商决会,组织利益相关方商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民生大事;社区党组织每周牵头召开民生恳谈会,会同网格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协调解决片区内的矛盾纠纷;网格员实行每日巡查,召开民情解忧会,及时解决居民诉求,跟踪落实协商成果并做好反馈工作。
优供给促进服务水平提升。聚焦城中村居民需求,优化升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设立自助书柜流动点,推动义医义诊、非遗文化、长者饭堂等市、区两级优质资源进社区,打造“5分钟”党群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文化体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