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汕头市濠江区委员会编纂的《当年岁月:达濠区1984-2003年》和《当年岁月:河浦区1994-2003年》
当年的达濠区、河浦区,你还记得吗?
位于汕头南部的濠江区,虽说是在2003年才正式设区,但其渔盐业兴盛的古代记忆、商贸活跃的近代轨迹与城市崛起的现代化进程,早已在时光中织就深厚脉络。这里被誉为“鱼米之乡”“建筑之乡”,从达濠岛的渔盐聚落,到河浦平原的农耕文明,再到近代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展,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濠江人向海而生的智慧与坚韧。当2003年达濠区与河浦区合并为濠江区时,一段跨越近二十年的奋斗史亟待被铭记——政协汕头市濠江区委员会编纂的《当年岁月:达濠区1984-2003年》与《当年岁月:河浦区1994-2003年》,正是对这段激情岁月的立体回眸。
“达濠”这一岛屿之名,历史颇为悠久,而作为行政区划的称呼,则经历了多次的更迭与演变。1984年,达濠区正式成立,而“达濠”已不再是单一岛屿的代名词,而是扩展为涵盖达濠岛、马滘片区、棉花村以及浔洄村在内的区(县)级行政区域。经过二十年的风雨兼程,直至2003年与河浦区合并成为濠江区,达濠区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发展篇章。书中记载,二十年间,这个曾以“渔盐之利”闻名的海岛,历经滩涂围垦、渔港扩建、工业萌芽到城区规划的蝶变:1990年达濠中学中心大楼落成,1992年广澳深水港启动建设,2003年达濠渔港被广东省列为全省12个国家一级渔港培育对象之一……从渔业捕捞到临港经济,从海岛渔村到汕头中心城区的功能拓展,书中以交通基建、教育医疗、旅游开发等诸多具体事件,共同勾勒出了达濠从“岛屿”到“都市”的华丽转身。这本书不仅真实反映了达濠区的发展历程,更是对那些为达濠区建设付出辛勤努力、敢于创新突破的建设者们的高度赞誉。同时,它也是海外侨胞回馈家乡、助力发展的生动见证。正是他们的汗水与智慧,为汕头这座城市的繁荣昌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对于河浦区来说,在1994-2003年这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由河浦镇演变而来的行政区,下辖河浦、滨海、玉新三个街道,曾一度是汕头南部的重要农业区域。书中详细记述了多个关键事件,如1995年河浦大道的通车,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交通压力;再如2000年河浦人民医院的落成,显著提升了该区的医疗水平……这些事件共同描绘了河浦区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化城郊经济过渡的探索历程。该书正是通过政治、经济、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旅游及文化等诸多视角,全面回顾了河浦区这十年间的激情与奋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河浦区发展的每一步。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重现历史原貌,编纂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仅广泛而深入地与许多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了交流,恳请他们亲口讲述那些年的创业与变迁历程,而且还综合运用了档案记录、地方志书、老照片以及碑文刻字等多种珍贵的资料。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采集与撰写,历史的点点滴滴都被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无疑,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达濠区和河浦区从1984-2003年间史料的缺失,它们不仅为探究汕头经济特区县域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更为后世留下了一套详实且意义非凡的历史文献。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两本书并非毫无瑕疵。由于历史资料的搜集有其固有的限制,这两本书中并未包含侨胞在濠江投资的口头历史纪录,也缺少了关于民营企业重组的关键文档。然而,这些瑕疵并未对它们的价值造成实质性影响。当年轻一代通过书中细腻的笔触,深切感受到父辈们拼搏奋斗的热血与激情时,这两本书已然成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桥梁。
如今,濠江已然崛起,成为汕头临港经济核心区,广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也在逐年攀升,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发展。而《当年岁月:达濠区1984-2003年》与《当年岁月:河浦区1994-2003年》这两本书,就像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他们不仅映射出濠江由海岛渔村蝶变为现代城区的历程,更通过讲述“拓荒者”的动人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特区建设者。在这些书页间的历史痕迹中,隐藏着推动濠江走向辉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