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衙渡口
三房祠(中华苏维埃政权活动旧址)
红色渡口纪念亭
电商直播
南社村四季花海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近年来,龙湖区龙华街道依托丰富的“侨红”资源,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发展道路。日前,经龙湖区文联联系,记者走进龙湖区龙华街道,多角度感受城乡的焕新发展。
红色旅游升温激发乡村活力
伴随着暑期的到来,在汕头市龙湖区龙华街道,一条条“红色旅游专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红色旅游正带动乡村振兴,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产业增值中获益”,龙华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晓红告诉记者,街道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助力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
位于龙华街道西北部的大衙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村里的添盛大夫第(沈楚湘家)、红色渡口纪念亭、大衙地下民兵活动场所等处都是“红色文化旧址”,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红色革命故事。
穿过蜿蜒的村道,记者来到蔡氏家庙,宽敞的潮汕传统“单背剑”建筑格局、厚重的石门楼、房梁及屋檐上色泽鲜明的彩漆木雕装饰……这里原为大衙蔡氏宗亲的大宗祠,1926年初,澄海党组织建立后,大衙村民众积极响应,成立五区(外砂)大衙农会,会址就设在蔡氏家庙内。解放战争时期,大衙村成立地下民兵连,部分民兵活动就在蔡氏家庙开展。
来到村西庙头洲的大衙渡口,这是革命时期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站,被称为“红色渡口”。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活动场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澄南游击队、平原武工队的联络点和接应点。2016年,大衙渡口列入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名录。
大衙村中的大夫第是原村民蔡民健清末民初兴办的商号大衙“添盛大夫第”。府第分为两畔,东西两座大厝防备森严,是潮、澄、饶、汕党组织坚持敌后斗争的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点、重要掩护点,直至抗战胜利,全国解放。
保护好红色文化,就是留住大衙村最鲜明的底色,也是大衙村发展的核心动能,这是村民干群的共识。大衙村致力于乡村振兴,串联红色渡口、党群服务中心、大夫第、蔡氏家庙成为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侨乡精品线路,入选中组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名单。
大衙村是龙华街道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位于街道辖区内的南社村历史悠久,“红侨”底蕴深厚,村内有中共南社地下交通联络站旧址(豆菜间、老书斋);中共苏维埃政权活动旧址(三房祠)和位于老书斋旁的革命老榕树(放哨制高点)等红色资源。1993年,南社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2020年,南社村被评为汕头市“革命老区村”。
“老书斋”位于陈厝巷口,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古屋见证了澄海第一批中共党员的成长历程。“红色巷”配套革命故事墙绘,讲述红色故事,点亮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近年来,着重在保护红色遗址上下功夫,开发红色旅游。”陈晓红介绍说,南社村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独具特色的红色元素串珠成链,盘活了当地的红色资源,每年吸引各地的民众前来瞻仰参观学习。
试点“田头市场”发展绿色经济
漫步在龙华街道辖区,蓝天暖阳下,溪水潺潺,古树摇曳生姿,仿佛步入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龙华街道以绿色为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传统农耕到新业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龙华乡村“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春夏之交,南社村中40亩麦田迎来盛花期,金黄的麦浪与古朴的村落相映成趣,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观赏拍照,享受悠闲自得的闲暇时光。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麦田,曾是零散杂乱的“田头寮”。借“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南社村将各家各户的小块田地进行集中规划,打造出如今这片壮观的麦田。
“村里的环境现在大家都很满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村干部的引导下,乡亲们科学种植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特色产业成为了村民打开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近年来,南社村抓住作为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的契机,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环境卫生、道路质量、绿化美化建设等多方面显著提升,擦亮了特色文旅名片,为村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也引来大批游客。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大衙村充分利用村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从“绿色”入手,发展绿色产品,构建生态旅游村庄。碧蓝的天空下,浩荡的江水碧波荡漾,田园里蔬菜四季常青,人们来到这里,无不惊叹四周皆绿的田园风光。
作为广东省“菜篮子”基地之一,大衙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水源优质、土壤肥沃,种植有玉米、苦瓜、生菜等几十个品种。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农户收入,该村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试点“田头市场”。每到周六、日上午,大衙村的田头市场如期开市,农民们进行蔬菜集中销售,实现新鲜蔬菜从田头直接到餐桌新模式,减少中间商收购批发环节,提高农户收入,也让村民和游客买到无公害、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
田头市场的后面,便是连片的蔬菜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产销直供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体验乡味、亲近自然。
电商直播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电商成为了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通过互联网,各种产品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广阔市场,吸引了众多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提起龙华街道的省级典型村龙头村,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的是电商村、淘宝村。一根网线,一头牵着农村,一头通往世界,为当地青年创造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开辟出致富新道路。
走进龙头村的一织造企业,一台台生产设备正高速运转,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看着这一场景,企业负责人发不由感叹:“机器声一响,心里特别踏实。直播带货虽利润薄,但一晚上都可能卖出几千件。”
时值盛夏,本是毛衫生产销售的淡季。然而,这段时间,这家织造企业却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尝到互联网带来的“甜头”,让企业坚定走电商道路。在厂里一直播间,25岁的网络主播小吴举着手机,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着手中的毛衣。她所在的团队用电商直播带货,为小村落注入乡村振兴活力。
农村电商的发展犹如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介绍,龙华电商协会从2014年开始开设公益性质的电商创业、就业培训。连续几年来,已有超过1000名青年从这里走出,将电商种子带到龙湖各地,也让当地的毛织、玩具、食品等传统产业搭着电商快车“飞”向全国。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产业兴旺就如同“生力军”。陈晓红介绍说,随着电商直播、网络带货的快速发展,龙头村发扬“红色电商”精神,探索发展“红色支部+电商基地+集聚市场”一体化模式,在吸引毛织商户入驻辖区、促进毛织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群众创新创业、增收致富。
像龙头村这样的例子在龙湖区还有很多。如今,龙华街道依托本辖区丰富的货源和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实业+电商”融合发展,有力带动了就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能,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