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河万里碧道(香域水岸段)
金凤社区古榕树主题公园
上溪仔沟生态通廊新津段
金凤文化公园
金港街心公园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龙湖区新津街道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目标,深挖文化富矿,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同频共振,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经龙湖区文联联系,记者走进新津街道,探寻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
美食街人气火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汕头市区衡山路与珠江路交界处,“珠江路美食街”几个大字遒劲有力,十分抢眼。走进美食街,人潮涌动,有的食店门前排起了长队,食客们一边等候一边与朋友聊天,氛围轻松愉悦。“这里的美食真不错!”刚刚从东莞来汕旅游的吴姐,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平台晒出打卡美食街的“九宫格”美食图片。
从传统的地方小吃到创意十足的特色美食,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每一种美食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游客垂涎欲滴。“刚出炉的卤味,来点尝尝?”“古法熬制的潮汕草粿来一碗嘛!”眼见有人在店前驻足,店主们便热情地招呼起来,欢笑声、交谈声和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热闹画卷。
这是新津街道通过“美食+文旅”的路径,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珠江路美食街荣获“广东省粤菜美食街”称号。借此机遇,新津街道打造“高铁+美食”特色餐饮街,将美食街由原衡山商区延伸至汕头高铁站(站前路),举办“珠江路美食街LOGO(标识)”设计作品征集系列活动,打响“下高铁即能享受美食”的口号,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这些喜人的变化,得益于“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新津街道党工委书记黄玉林介绍说,街道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定位,通过加强夜间灯光造景、做好亮化标识指引等举措,让游客一下高铁就可以在新津辖区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旅游。
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是什么?答案就在这扑面而来的烟火气里。近年来,汕头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新津街道充分发挥高铁站所在地的区位优势,推动珠江路美食文旅商圈品牌成为提振新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打造美丽乡村、万里碧道、公园古祠等景点,各类活动次第展开,逛、吃、玩“一条龙”热热闹闹,新津辖区从传统印象中的城乡接合部变成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古祠古庙古韵长
夏日时分,位于新津街道辖区内的陈氏大宗祠前池塘,一池碧荷层层叠叠,微风徐徐拂过,水面泛起点点涟漪,与背后的百年古祠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宗族观念盛行,祠堂建筑被视为凝聚族人的重要纽带,在潮汕更是数不胜数。这座明德堂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1600平方米。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该宗祠原址位于村的北侧,1922年被百年一遇的风暴潮袭击倒塌,1923年由马来西亚爱国侨胞陈合吉发起捐资重建,保存至今。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祭祖祠会如期而至,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游子们也纷纷返乡参加活动,缅怀祖德宗功、祈求平安。
古祠建筑风格富有地方特色,散发着独有的岁月沧桑。辖区中的树德堂施氏宗祠,始建于1925年,重修于2014年,占地350平方米。宗祠大门口刻有楹联“东鲁家风远,南浔世泽长”,据考究,南浔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施琅故里,宋宁宗时,施氏祖先从东鲁一带迁居晋江南浔,此后子孙繁盛。
新津街道金凤社区还有一座“炎帝庙”,始建于1900年春,重建于1987年。相传,苦楝寮村民外出,忽见海面漂来一尊神像,不敢怠慢,将神像带回村里。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五,该村各家各户都会进行祭拜,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祠堂文化就是根的文化。”黄玉林说,每一座祠堂都讲述了一个家族千百年来的迁徙与发展的故事。而今,在全社会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等工作深入实施,这些古祠古庙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一座座促进文旅融合的文化地标。
城乡共美谱新篇
新津街道位于韩江三角洲南部,交通便利,拥有汕头高铁站、客运中心站等多个重要交通节点,并拥有珠津工业区、台商投资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良好,街道下辖11个城区片社区及15个涉农社区。自2023年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新津街道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头号力度抓紧抓实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努力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津新图景”。
芳草烂漫,鸟语花香,如今的新津街道,环境分外优美恬静。目前街道共有金凤、金泰、金港、金龙、金津、珠津和南碧埠7个市级典型村,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2017年建成的金凤社区文化广场,占地约1600平方米。如今,这里成为居民日常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也是社区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一幅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的景色美不胜收,一条人水和谐的生态廊道助力乡村振兴、旅游兴旺,这是对新津河万里碧道香域水岸段的生动描绘。记者看到,碧道以水为主线,结合了潮汕地区的历史人文,统筹山水林田湖等各个要素,设置有堤顶路慢行系统、景观绿化和景观游园,形成立体公共服务空间,呈现一河两岸秀美景色,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处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每逢节假日,新津街道的金港街心花园总是迎来众多市民游客。这座街心花园面积约2600平方米,花园内设一处月牙形的水潭,四周树木葱茏,同时设置休闲长廊、乒乓球桌、体育锻炼器材等,金港五人制足球场也落地在此。花园周边遍布老厝群,流淌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气息,游客不仅能感受潮汕古建筑的魅力,还能领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位于金凤东街的古榕树主题公园,一棵棵历经风雨仍傲然挺立的古榕树,为村民和游客撑起一片宁静与绿色。一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有几株榕树是他父亲的老丈人年轻时种的,根据时间推算,应有上百年树龄。枝繁叶茂的古榕,虬枝峥嵘、蔚为壮观,呈现一份独特的自然之美。
采访中记者获悉,新津街道在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深耕中华文化传承、拓宽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上下功夫,举办“津河风华——新津街道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文化精品,以多样化文艺形式围绕“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津风貌、叙说新津故事,这是新津街道推动“文化资源向消费场景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以“文”兴“旅”的创新诠释。
漫步在新津街道的大街小巷,处处涌动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热潮,城乡融合发展“多点开花”。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城乡和谐……一个个喜人变化的鲜活例子不胜枚举,不仅能看到充满希望的田野,更能看到居民、游客灿烂的笑脸,汇成一幅幅景美人和、生态宜居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