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来,潮南区深入落实省委关于“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的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按照“1+1+N”的工作思路,以文化赋能,品牌增效为抓手,努力擦亮雷岭荔枝等“潮”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着力破解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推动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着力开创“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雷岭镇素有“粤东荔枝之乡”的美誉,绵延的荔林构成这里独特的风景线,全镇荔枝种植面积达4.4万亩,是全市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荔枝产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充沛的阳光雨露加上晚熟两周的生长周期,造就了雷岭荔枝肉厚味甜的独特品质。今年,我区更是以“媒体+”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小荔枝撬动大市场”的特色路径,着力破解“增产不增收”这一长期困扰荔农的“老大难”问题。
早在今年5月,雷岭镇就面向全社会发起“雷岭荔枝”品牌LOGO及IP形象创意征集活动,迅速衍生短视频、系列文创产品等周边,形成传播矩阵;同时联动南方农村报等省级主流媒体平台,精心打造多形态的内容专题,形成立体化、穿透性的宣传声势,品牌影响力实现层级跃升,因而第十八届潮南·雷岭荔枝文化旅游季活动也成功吸引中新社、中国报道网、央视频、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农村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20余家主流及专业媒体深度聚焦,内容覆盖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维度,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5000万次,实现“出圈”与“出彩”双重目标。
雷岭镇荔枝协会会长 古城钦
在省、市、区等媒体的宣传下,进一步擦亮了雷岭荔枝的品牌知名度,也进一步扩大了销售渠道,如今年,出口荔枝除了雷岭乌叶外,还有“仙进奉”等高端荔枝品种,今年出口荔枝比往年增加20%。
与此同时,雷岭镇还在荔枝文化旅游季活动中发布了荔枝主题文旅打卡路线、农文旅研学路线;以新编潮剧《荔镜记》经典片段打造潮剧助农短视频,用好“潮剧”IP赋予雷岭荔枝“古今同甜”文化内涵;与多家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借助“互联网+”和冷链运输开拓海内外市场;全面摸排建立本土自媒体资源库,挖掘培育一批活跃的本地“乡村代言人”,搭建经验互学、资源共享平台,有效凝聚本土力量,共同为荔枝文化旅游季及品牌传播造势,激活生态、文化、经济的多重价值,绽放“荔”美千姿。
汕头市茶荔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炳洪
传统销售依赖外地收购商,价格波动大且覆盖范围有限。今年,我们开通“媒体+”销售方式,通过直播、短视频直接触达全国消费者,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直播带货,日订单量达2000单左右,收入较传统渠道翻了三四倍以上。
潮南是农业大区,随着市场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转型升级,我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共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产品3个;省级“粤字号”农业品牌认证的生产企业3家,品牌认证3个;获得“圳品”认证6家13个产品,25家企业27个产品被评为“潮南优选”。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区还专门召开会议,就深入落实省委有关工作要求,探索“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作工作部署。接下来,我区将按照“1+1+N”的工作思路,以文化赋能,品牌增效为抓手,围绕“文旅经济新元年”,拓展“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工作路径,加强“媒体+文化”“媒体+品牌”等价值共创,以文赋能,提升“雷岭荔枝”“红场单丛茶”“沙陇鱼丸”等农产品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动实现促消费、促外贸、促文旅、促农民增收、促媒体转型五大目标,切实增强“媒体+”能力,助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潮南实践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