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粤来越“金”彩】文化浸润乡土,金平五大模式激活社区文明基因)
【引言】当“百千万工程”从政策蓝图走进烟火街巷,它或许是外立面的翻新、集体账本的数字跃升,也是一场从“单项输血”到“多元共创”治理逻辑的重构。星河之始,起于微光;万家之兴,成于共耕,即日起,金平宣传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粤来越“金”彩】系列报道,深入基层微小而鲜活的现场,记录在多元共治下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融合转变,见证“百千万”如何将“烟火气”写进发展的正中央,讲述属于金平的“百千万工程”故事。
本期,就让我们走进金平的基层乡土,一起感受五大模式的优质文化供给,带给社区的精神文明风貌新变化。
在鮀莲街道牛山头,古榕如盖,“归心泉”流水潺潺。居民们在社区书院品读诗书,于休闲公园漫步赏景,生态美景与文化空间浑然一体。不远处,月浦街道湖头社区传来铿锵鼓点——“雄狮少年”们正扎步摆尾,百年醒狮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这些鲜活场景,正是金平区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开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分馆)、文化馆(站)等基层公共文化阵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生动缩影。
为深植文明沃土,金平区创新探索“生态文明融合、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活化、文化便民服务、文化深入挖掘”五大模式,通过重点社区的创建,将优质文化内容注入基层末梢,悄然重塑着社区的精神风貌,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
空间再造:让文明生根有沃土
金平区把社区绿化工作与“百千万工程”等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党员示范先行、全民积极参与,丰富社区绿化的渠道、载体,并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挖掘历史背景、传承历史文化等形式,将文化阵地从室内延伸到山水之间。
牛山头休闲公园依托古榕清泉打造生态文化空间,同步完善社区书院、文化服务中心;鮀江街道建成3个体育公园、18个文体广场,见缝插绿扩展绿色文化场所。在岐山街道,西陇社区修缮“四点金”红色侨宅,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长廊;在鮀莲街道,玉井社区将百年“华国学堂”活化利用为村落文化展馆,让村民在乡愁记忆中获得文化滋养。“环境美了,活动多了,大家言行自然更文明了。”一位在榕树下参加读书会的村民感慨道。
活化传承:以文脉滋养新风尚
文化传承成为提升素养的活水源泉。月浦街道湖头社区青少年醒狮队每周训练鼓声雷动,百年技艺点燃少年精气神;岐山街道西陇社区重启醒狮巡游,腾挪翻转的雄狮凝聚起社区认同。民俗节庆更化作文明课堂:鮀江街道沙浦社区元宵游园中,孩童舞龙灯学传统;举登社区龙舟竞渡,呐喊助威间传递团结精神。鮀莲街道胜隆社区妇女组建“胜意佳粿”作坊,创新藕粉粿品工艺,在粿香四溢中延续潮汕饮食文脉。“以前觉得老传统过时了,现在带孩子做粿、看舞狮,才明白这里面都是宝贝!”一位年轻母亲在粿品体验活动中感叹。
金平区充分挖掘基层民俗文化,不断焕发传统民俗新活力,打造民俗文化活化模式,丰富社区文化空间内涵,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同时发挥基层优美自然风光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作用,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探索开展“民俗+旅游”“民俗+文创”等模式,助推民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服务创新:让文化润泽精气神
金平区精准对接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线,将社区文体广场、主题公园、图书室等点位串联起来,进一步完善建设一体化、高品质的乡村文化空间,实现文化便民、文化惠民,让文化服务润物无声。
鮀江街道升级云露足球场、增设社区乒乓球室;鮀莲街道新隆社区修缮球场、胜隆社区添置健身器材,让“家门口运动”成为新风尚。月浦街道湖头社区组建多元志愿队伍,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岐山街道引入非遗瓦片画、手拉壶大师工作室,为乡村注入艺术气息。露天红色观影、法治主题公园、社区舞蹈队……多样活动覆盖全年龄段,文明理念在参与中内化于心。“古树下听老教师讲村史,比刷手机有意义多了!”月浦街道沟南社区“兰桂有约”活动现场,一位老人如是说。
文化如水,滋养无声。金平区通过五大模式盘活本土资源,让高质量文化供给如清泉流淌至每个角落。从牛山头的生态书院到沟南的格桑花海,从醒狮少年的铿锵鼓点到龙舟竞渡的激昂号子,文明因子在空间营造中沉淀,在活动体验中传递,更在居民日益挺拔的精神风貌中绽放。当文化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文明素养的提升便有了最深厚的土壤——这或许正是“百千万工程”路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