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外砂街道李厝村广阔的农田中央,随着多个简陋破旧棚房在干群合力下被一一拆除,载满垃圾杂物的卡车驶离田间,一场由“部门指导、街村联动、农户自拆”的“田头寮”整治专项行动顺利完成。
这是龙湖区开展“田头寮”专项整治行动的最新镜头,从中阳大道到汕北大道两侧的成片稻田,再从新津河畔到外砂河沿岸的种植基地,一阵阵拆旧立新的浪潮涌向田间,原先散乱潦草的“田头寮”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样式统一、合理够用的农用工具房。一个小小“田头寮”,又是如何同时激活农业生产与环境景观的双重效益?
为了方便农事生产需要,本地农户习惯在田间搭建“田头寮”用于存放农用工具等各类物品。然而,由于一直缺乏统一规划,不少区域农田“田头寮”布局散乱、外观简陋,周边多有堆放垃圾杂物情况产生,一些区域甚至形成田间环境的“黑点”。特别是随着城区东拓及城市路网完善,汕北大道、中阳大道等多条交通要道从种植片区穿过,两侧连片农田成为城市景观界面一部分,“散、破、旧”的“田头寮”影响全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
面对这一涉及农业生产、环境风貌、民生关切等多层因素叠加的全新课题,龙湖区农业农村局紧扣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深调研、摸实情、明思路,探索出一条“先查后谋、拆建并举” 的工作路径。
科技赋能,全面摸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利用无人机对全区农田情况进行航拍,通过“高空俯瞰”高效甄别现有田头寮分布建设情况,并将信息及时与属地街村进行共享,大幅节约摸查时间,使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清拆与规划建设工作中。
完善规划,提升效能。区农业农村局率先于2024年5月出台《“田头寮”工具房建设工作指引》,并于今年年初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田头寮”整治和提升改造的行动方案》,提出“严格建设标准和面积、从紧够用、农棚农用、合理布设”四项原则。通过综合各有关村社农田分布实际情况和航拍结果,详细规划整治工作方案,对于一些原有布设距离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的“田头寮”,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拆并,既满足农户日常使用需求,又兼顾布局美观与建设成本。
加强宣传,凝聚人心。“田头寮”清拆新建工作事关农民群众日常生产,在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积极宣传“百千万工程”有关政策,让村民群众明白打造优美的田间环境是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农文旅产业、富民兴村的必由之路外,还将“先立后破”理念贯穿整治工作全过程。通过人性化推进,提前通知农户并给予充足时间转移农资农具,鼓励自主拆除违规设施,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安排农闲时段施工,同时试点先行建设田间工具房“样板间”,组织农户实地参观体验实用性,有效消除拆除顾虑,大大降低了整治阻力,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切实将整治工作打造成规范管理与民生需求并重的样板民心工程。
统筹协调,强化保障。龙湖区在推进老旧散乱“田头寮”整治过程中,不仅注重财政资金保障,还积极争取央企国企和本地乡村乡贤企业支持,坚持拆建并举,迅速落成一批美观实用的田间工具房,及时填补群众农事生产需要。截至6月底,全区需拆除的5475个“田头寮”中,已拆除4646个,待拆除829个,拆除完成率84.86%,另新建规范化“田头寮”893个。
一个个整齐美观的“田头寮”,不仅使农业生产基础得到夯实优化、农户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逐步提升了乡村田间风貌。下来,龙湖区将加快推进“田头寮”整治工作,倾听群众合理需求,加快布设新一批田间工具房的同时,组织人力加强日常巡查监管,确保新建“田头寮”建好、用好、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