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它跨越重洋,将海外侨胞与祖国故土紧紧相连,它就是侨批。一封封侨批,宛如一个个时光胶囊,承载着海外侨胞的深情厚谊,也记载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侨批:战火中的特殊纽带
侨批,在潮汕、闽南等地的方言中,就是书信与汇款的结合体。清末以来,大量华人华侨下南洋谋生,由于交通不便,他们便通过 “水客” 或批局,将家书和钱财寄回国内。而到了抗战时期,侨批的意义远超乎普通的家书和汇款,它成为了海外侨胞了解家乡战况、传递牵挂之情的重要渠道,更是他们支援祖国抗战的有力工具。
当时,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始终心系祖国。他们从侨批中得知家乡遭受日军的残酷侵略,心中充满了悲愤与担忧。于是,在一封封侨批中,他们纷纷控诉日军的侵华罪行,关心家乡的局势变化,反复叮嘱亲人要注意安危,同时还教导儿女要支持抗战,为国家尽一份力。这些质朴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潮汕侨批:抗战中的热血担当
潮汕地区,由于大量人口下南洋,侨批文化尤为深厚。在抗战时期,潮汕侨批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出了潮汕华侨华人的热血担当。
抗战爆发后,潮汕会馆迅速成立了 “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积极组织华侨捐款捐物。每一封侨批,无论数额大小,华侨们都自觉同意抽出2%作为个人捐款,批封上也会盖上 “批捐” 的小印章。这些捐款,有的用于救济难民,有的则直接用于购置枪支弹药、医疗器具等军需物资,通过各种渠道运往抗战前线。
为了保证侨批和捐款能够顺利送达国内,批脚们更是不畏艰险,开辟了一条特殊的 “东兴汇路”。他们从泰国出发,历经缅甸、老挝,再到越南,最后从越南的芒街进入中国广西的东兴镇,再中转至潮汕等地。这条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沿途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很多路段还是敌占区,但批脚们却毫不畏惧,他们以步行为主,日夜兼程,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只为了将侨批和捐款安全送到亲人手中,送到抗战需要的地方。
侨批中的爱国壮举
在潮汕侨批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爱国壮举,它们成为了抗战历史中闪耀的光芒。
澄海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和他的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3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得知祖国抗战的艰难后,毅然决定捐资200元国币,通过侨批送交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经费。他们的这一爱国行为,得到了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的高度认可,还联名给他们复信,对其爱国热忱表示钦敬,并鼓励更多海外华侨回国学习抗日知识。
还有泰国潮籍华侨许泽溥,他在写给妻子蔡纯良的信中说道:“今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男儿本当执戈卫国,然羁旅暹罗,商贾为业,虽有报国之志,恨无双翼可越重洋。汝素明大义,当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夫既难归,愿吾妻代行匹妇之责。” 妻子蔡纯良也不负所托,她前往专门学校学习护理和制衣技术,加入汕头妇女抗敌后援会,积极组织战地医疗队、缝制军用棉衣、救济难民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情。
侨批: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在侨批的批封上,我们常常能看到 “实用国货,誓雪国仇”“航空救国”“复兴民族”“敌忾同仇” 等醒目的宣传图文,信笺上还印着 “抗敌歌”。这些文字和歌曲,就像一声声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共御外敌,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抗战年代侨批上的宣传戳记
侨批,是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映照,它蕴含着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今,虽然战火已经远去,但侨批中的抗战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
铭记那些通过侨批
传递爱国情怀的海外侨胞
让侨批精神在新时代
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