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课题组主办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隆重开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薛宁,一九零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玮,汕头市潮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檀秋文编审,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接峰教授,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谭文鑫教授等校政企学界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百名学员共探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下,电影学术研究数字化、社会化、系统化发展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开幕仪式特别设置《郑正秋故里电影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专题研讨,潮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以《让百年电影回归原乡——郑正秋故里电影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为题做主题推介,上盐电影村主理人郑一见介绍潮南“文化兴乡计划”,与在场专家学者共探数字时代电影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一场跨越学术殿堂与潮汕影乡的深度对话由此展开。
数字人文叩响原乡:郑正秋“影以载道”的AI重生
“要让中国电影第一人郑正秋回归应有的地位!”在暑期学校开幕式上,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铿锵发言,掷地有声。他指出,CCKS正在从学术研究走向“泛在学术”的公共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数字人文的深度融合,探索中国电影史书写方式的范式重构。
现场,李道新教授展示了CCKS开发的郑正秋数字生命界面——通过数字人技术,郑正秋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了与当代观众和学者的“实时对话”,其思想理念、艺术追求与电影成就得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跨时空的深度交流。
“不到田野,不知历史的深度!”李道新感慨道。多年来,他遍访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持续挖掘郑正秋的珍贵史料。2024年,他率队深入广东汕头潮南区上盐村实地考察,将学术研究拓展至田野,以实地考察的扎实成果,回应数字人文“在地化”的学术诉求,展现深厚的历史扎根。
《郑正秋年谱长编(1889-1935)》是李道新教授即将出版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旨在系统梳理郑正秋的生平与电影贡献,全面呈现这位中国电影奠基人的思想轨迹与文化遗产。该年谱不仅收录了李教授从全球各地档案中发现的二十余部郑正秋小说,更以数字年谱形式上线于CCKS平台,推动相关资料的数字化保存与全球传播。这一成果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乡村振兴与地方文化记忆的重建注入新动能。通过数字化技术,郑正秋的艺术精神与历史影响得以跨越时空延展,持续启迪新时代的电影实践与学术探索。
“如果不为郑正秋编撰年谱长编,我们对不住郑正秋”。李道新动情地说。他的话语饱含文化使命感,也标志着一项以数字科技重塑历史书写、以学术理想照亮文化传承的探索路径正不断深入展开。
“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大数据和AI正是这个时代的雕刻刀。”潮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在开场致辞中,以“三个引擎”勾勒潮南实践蓝图:其一,以电影资料馆的史料智库为引擎一一解码郑正秋精神基因;其二,以1905电影网的传播矩阵为引擎一一 讲好影乡故事;其三,以北大的AI技术为引擎一一助力非遗保护与游客画像分析,共同探索 “AI+历史场景复原”“大数据+文旅消费”等前沿课题,让百年光影与数字文明在潮南碰撞火花。
“一村三地”模型:潮南上盐电影村的振兴实践
“他是蹲在巷口拍纪录片的导演,也是把剧组盒饭端上阿婆饭桌的搭桥人。”杨晓介绍的这位既“接地气”又显“文艺范”的年轻人,正是90后纪录片导演郑一见,上盐电影村的主理人、汕头市自劳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活动现场,郑一见分享了“文化兴乡计划”的创新实践——以电影为媒介搭建全国影人数字社群,推动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郑一见通过展示修缮后的上盐村与AI结合的互动场景影像、历时三年拍摄的纪录片《还有烟火的地方2》片花,生动讲述如何以电影为媒介搭建全国影人数字社群,推动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剧组拍摄订制上百盒红桃粿,农户就能增收;民宿影棚复用模式让闲置老宅月租翻倍,青年创业开设咖啡厅、英歌旅拍工作室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据了解,上盐村位于汕头潮南区练江南岸,是“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的故里。今年,乘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以及在广东省“影视政策十五条”等政策支持下,潮南区以电影文化遗产活化为核心,积极构建“一村三地”乡村振兴模型,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实效:
一是打造“潮汕主题一站式影视取景地”。覆盖约2.2平方公里的“取景地”整合潮汕传统村貌、五行厝厝角头建筑、练江水文等硬景观,以及英歌舞、粿品工坊、节庆民俗等软文化资源,建成潮汕地区稀缺的大型户外“真实影棚”,并提供涵盖导演、制片、服化道、文创顾问、宣发支持的全流程“影视服务方案”,真正实现“拍一个景留一个景,拍一部剧促一方兴”。
二是建设“中国电影之父文化研究和再造高地”。依托郑正秋文化资源,开展潮汕元素学术研究、电影修复、经典配乐现代演绎等,推动形成学研结合的文化基地,让郑正秋的“影以载道”精神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三是培育“数字游民社交地”。打造集线下沙龙、主题研学、达人孵化于一体的创意空间,吸引归乡人与新乡人汇聚于此。以“电影旅拍”激发数字游民创作热情,通过影视非遗双向奔赴,推出独具潮汕特色的“英歌+旅拍”体验,引爆社交媒体,塑造“最潮非遗打卡地”标签,让影视文化与非遗传承双向赋能。
随着北京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2025研究生暑期学校及其相关研究课题的启动,潮南区向学界与业界发出“潮汕影乡”光影邀约,“诚邀各位走进潮南,在古巷老厝间触摸百年影史的温度;于英歌舞鼓点中解码文化基因的铿锵;从潮汕烟火气里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
当百年电影回归原乡,在潮汕水乡的烟火与数字技术的浪潮中,一幅“文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