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凤花如火绽放
鮀城以文明之名再书华章
5月23日
汕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喜讯传来,全城为之沸腾。从2016年5月正式启动文明创建,汕头始终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聚力,城市颜值和文明内涵显著提升。
汕头文明城市创建之路,是破围拓绿的破茧之痛,是骑楼光影的文化觉醒,是红马甲涌动的善意之潮,更是千万市民共同写就的文明新篇。
这座承载百年商埠荣光、浸润千年潮汕文脉的活力特区,在文明创建的答卷上挥就“人民至上”的浓墨重彩,让文明之花绽放在鮀城大街小巷。
信念:创建为民绘就幸福底色
城市说到底是“人的城市”,城市建设必须把群众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让文明创建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这是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也是始终坚守的信念!市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要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创建,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整体质效。
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从老旧小区焕新改造到“口袋公园”点亮转角风景,从农贸市场升级“菜篮子革命”到智慧停车系统破解“一位难求”,从长者食堂解决“银发就餐”到居家适老化改造编织幸福养老“保障网”,从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珠成链”激发乡村活力到万亩连片红树林筑起“生态长城”……一项项民生工程接连落地开花,既筑牢了民生“里子”,又撑起了城市“面子”。
这些年来,城市功能升级始终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整治中心城区67个积水点,改造671个老旧小区,升级260个农贸市场、259个公园广场,建成115个“口袋公园”、170家长者饭堂,“宜居安居”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汕头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山海相连、茶香幽幽,绿色生态的古村落风貌和农家乐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潮阳区关埠镇溪西欧村竹林栈道、树屋之恋、治水广场、亲水步道串联成景,绘就诗意栖居的生态画卷;潮南区成田镇东盐村把旧村址改造“非遗粿品工坊”,成为粿味飘香网红村;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古榕垂荫、侨宅林立,打造和美花海生态园与现代农业园区……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全域美”,汕头城乡处处有景有韵,群众真切感受“身边的幸福”。
文明创建的红利,最终转化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海内外潮人潮商对汕头认同感越来越强。在2023年中数大会上,与会侨领一句“家乡的盛事就是我的大事,家乡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机遇”,发自肺腑、令人动容。去年回汕参加“两大盛会”的数千名海内外乡亲,目睹故里新貌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文明之花开遍鮀城,更开进人们心里。
传承:千年潮韵绽放时代光彩
文脉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风貌,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汕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让千年潮韵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
小公园开埠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借助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汕头于2017年启动小公园“保育活化”工程,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群——侨批文物馆里泛黄的信笺诉说着家国情怀,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的展陈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海关关史陈列馆的老照片解码了昔日的通商传奇。每到节假日,非遗展演、文化表演、潮汕美食更是让这里人气火爆。西安游客王女士不禁感叹,“在骑楼的雕花阳台下喝杯工夫茶,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鲜活竟如此贴合。”
坚持用文化打造城市气质、用人文增添城市魅力:璀璨烟花点亮内海湾夜空,元宵灯会映照林立骑楼,潮剧登上央视春晚,“中华战舞”走出国门,汕头在一个个“现象级传播”中连连出圈。“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假期,汕头组织了3000多项文旅活动,吸引600多万游客在汕过地道“潮汕年”。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既滋养着市民的精神家园,更以独特的文化IP重塑城市形象,让汕头更加生机勃发。
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恰逢农历七月初七“出花园”这一最具仪式感的潮汕“成人礼”,汕头热情邀请海外潮籍青少年回到家乡一起“出花园”,将“感恩”“孝悌”的文化内涵融入孩子们的成长年轮;持续组织侨批、潮剧、英歌舞“进校园”,组织“强国有我 青春向汕”青少年国庆巡游,让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悄然种下文明的种子。
崇德:文明实践打造精神家园
“南粤古树,见证岁月沧桑;绿美汕头,承载生态未来……”在“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系列活动中,汕头招募千名古树守护卫士,营造全民共同守护古树名木、共塑绿色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这是汕头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生动探索。
漫步鮀城,116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如同繁星点点,遍布城市乡村、海岛渔村,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正“润物无声”融入群众生活。仅2024年开展的5.6万场次特色活动中,就有守护古树的“绿色行动”、“百千万工程”的乡土故事,还有“过潮味佳节”的乡愁记忆……据统计,“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活动惠及群众超162万人次。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高校专家等越来越多群体也主动加入“文明播种人”,让文明新风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是刻在汕头人骨子里的基因。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市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投入公益慈善项目资金超4.4亿元,彰显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与担当。“中国好人”陈振勇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近20年,捐款捐物超7000万元,积极反哺家乡、回馈社会;汕头大学南澳海洋实验站站长陈伟洲扎根海岛30年,为基层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让科技之光照亮碧海银滩;退役军人吴泽佳在回家途中勇救落水儿童、5名小学生帮助寻回走失的九旬老人、“00后”汕籍女大学生为山东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些“热心肠”,把善良、友爱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中。
汕头还优化、实化先进模范的选树推评、礼遇帮扶,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在全社会倡导向上向善、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全市共培树道德模范、汕头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534人次,构筑起“好人城市”精神坐标,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共建:全民参与浇灌文明之花
文明创建的接力中,市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积极参与者与守护者,他们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城市建设,用点滴行动浇灌文明之花。
志愿服务,就是文明汕头最鲜活的注脚:广袤田野上,大学生志愿者满腔热忱投身乡村振兴;韩江碧波间,“河小青”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服务;社区长者家中,呼援通志愿者上门打扫卫生、修理电器;小公园开埠区,志愿者们主动维持交通秩序,积极提供应急救援服务;一个个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一名名社工志愿者穿街入户走访困难群众……据悉,目前全市在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超11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6000多个,打造了“呼援通长者呼援服务”“幸福食堂”“同在阳光下”“阳光热线”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正如“广东好人”、金平区广厦街道红荔社区“五老”微巡访服务队成员洪潮辉所说,“我们既是文明城市的受益者,更要做建设者。”从斑马线前的文明礼让到家长自发维护校门口交通秩序,从“邻里议事厅”共商社区事务到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全民参与,从“城管随手拍”的“拍客”到垃圾分类投放的“达人”,从餐桌上的“追光者”到经营服务中的“诚信人”……广大市民用一言一行编织着城市文明的经纬,也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
文明创建还促进了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推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前跑几次才能办下来的几张证件执照,现在一次性就能全部拿到手!”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大厅里,一药品公司法人高兴地说道。政务窗口“一网通办”改革,医疗机构“夜间问诊”服务,教育系统创建“文明校园”,商贸领域“放心消费承诺街区”——各行各业协同发力,市民群众同心共建。这场文明接力中,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创建达标”到“常态长效”,“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信念已然化作共建共享的步履铿锵,“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承诺沉淀为560万颗心同频共振的温暖回响。
文明花开,芬芳如春
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
正以更开放的胸怀
更包容的气度
更文明的姿态
在新时代征程上续写
“海纳百川,力行致远”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