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莲塘村坐落于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辖区,历史源远流长,先贤才人辈出。近期,该村村民珍藏的《双寿序》铁笔金漆木雕屏风(又称“双寿锦屏”)因工艺精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当地掀起了一波关注乡村文物、探寻历史遗珍的热潮,其鉴定、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了金平区委、区政府和鮀莲街道、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的高度重视。
这件美轮美奂的金漆屏风本体3.8米高,由11片小屏组成,总宽4.84米,正面为郭子仪拜寿全图,周框为一百只寿鹤和不同的走兽等吉祥物;背面为清代陕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杨缵绪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年),为祝贺其姐夫、莲塘十四世祖欲辅公夫妇双双八十大寿题写的《双寿序文》,周边为100个不同字形的“寿”字,并附39名赐进士及各地官员、24个辈序共计269人署“同顿首拜”。
铁笔金漆画又称金漆画,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用料讲究,工艺复杂,相传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潮汕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种门类,直至当代还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主要用于礼制用品、装饰盒子、餐盘等日常用具和家具,但是像“双寿锦屏”如此大体量且保存完好的清代金漆屏风特别少见。世代珍藏这件屏风的村民“幸福并烦恼着”:它是真品吗?它是谁制作的?它的工艺水平如何?它上面的文字和图画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我们要如何保护好它?
带着这些问题,金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联合鮀莲街道和村民所在的莲荣社区以及理事会积极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实物研究分析,全国海丝申遗保护联盟智库专家、资深文物保护学者辛国安和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大木作)胡少平、汕头市政协文史委委员陈灼、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陈伟家、潮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洪旭勤等专家学者受邀到莲荣社区近距离研究该屏风实物,均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胡少平老师在金漆技艺方面有深厚造诣,他在对该件屏风进行认真研究后指出,其价值一是工匠传统技法,屏风上郭子仪祝寿图的绘制者使用了传统的整套铁笔金漆技法,没有一处偷工减料,且使用不同的技法呈现出不同的金色、银色和明暗对比,工艺水准极高,现代很难复制,从人物构思、亭阁界画到树桩、杂物等细节绘制的工作量之巨大难以想象;二是画面承载的原始信息方面,由于构图宏大,场景众多,160多个人物各不相同,写实性呈现了当时工艺金漆画工匠呈现绘画的工艺水平和特种技法;三是文化传承意义,该屏风的内容以及保存状态充分反映了原莲塘村村民对潮汕文化的重视,以及该家族的优良族风族训,体现出潮汕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四是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对这幅屏风的技艺研究和文化挖掘,对潮汕青少年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传统工艺传承者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多年深耕潮汕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辛国安老师指出,该件屏风是真品,其体量在目前已发现的同类屏风中最大,而且工艺水平较高、原貌保存状态较好,潮汕传统的金木漆条屏、木雕在国内文物、博物收藏品中属于珍贵稀有的藏品,我们有责任去保护。该件屏风的画面非常丰富,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名人故事,又有众多历史典故,还有大量日常用具、服饰花卉等等,更珍贵的是人物、动物栩栩如生,鸟儿似要展翅高飞,可称为“历史人文风情长卷”,而且由于其记录的是潮汕本土文化,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其研究价值一是金木漆画技艺的学术研究,二是该幅屏风的画风、内容的学术研究,三是屏风所涉及相关人物、历史名人的研究,四是莲塘村的历史底蕴、文化遗产水平独树一帜,值得深入研究。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也多次带队到社区进行实地研究,通过对原始信息的认真分析,初步确定是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的珍贵实物样本,建议加强屏风的日常管理、保护,并进行数字化保存,文字部分进行翻译研究,以便下一步进行序文、故事、人物、服饰、器具、花草等内容和绘画技法赏析,作为古代传统工艺研究资料和艺术审美、传统美德学习读本。
守护乡村文物、传承乡村文脉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场持续深入的社会行动,下阶段,鮀莲街道将会同相关单位,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明的重要论述精神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乡村振兴框架,通过乡村文物、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用文化的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