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
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
“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随着医疗体系的变革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护士的职能已突破量体温、打针发药等传统的基础护理,向多维度、专业化方向快速拓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个长期被女性“垄断”的职业中逐渐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男性。这群“‘男’丁格尔”凭借生理特征、技术敏感度等独特优势,正成为推动护理变革的一股差异化力量。
今天是“5·12”护士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话两位男性青年护理先锋:手术室护士长刘俊涛和全科医学科护士长杨振,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护士这个群体。
杨振
刘俊涛
技术咖:从体力担当到技术担当
“过去大家总把男护士和‘体力担当’画等号,但现在我们更注重发挥复合型优势。”在2023年调任新成立的全科医学科护士长前,“85后”杨振是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
操作智能监测设备、分析健康数据、沟通病情、安抚情绪……护士的职能正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健康管理,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枢纽”。而男护士在这一行的优势也逐步显现,“除了能搬能抬,在急危重症领域,他们对复杂仪器的快速组装、参数调整都有着天然的敏锐度,医院ECMO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基本上是男护士。”杨振说。
今年是手术室护士长刘俊涛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他对杨振的观点深表认同。手术室是医院非常重要的平台科室,承担着全院各个专业的诊疗工作。随着手术的微创化和人性化,手术室的技术、设备、材料、术式等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手术室护士及时学习和适应。“医院新购入设备,我都会提前了解并连夜学习设备的作用、性能、维护、保养等情况,然后联合工程师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及图解,并进行线下教学和在线上分享学习结果,达到科室人人都能熟练地操作。”刘俊涛说,“男护士要发挥对机器和设备的敏感性这一先天优势。”
科研人:临床科研主动创造价值
随着医疗和护理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护士的临床科研与创新能力被逐渐调动起来。刘俊涛在乳腺癌手术操作过程中发现,患者术中上臂会不自主回缩,影响了手术视野和医师的手术操作。为此,他以2021年全年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最终设计出基于臂部的牵引吊带,从而改进乳腺癌根治术中患者的体位。
不只牵引吊带,近些年,在刘俊涛的带领下,科室已经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多项,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师的手术操作舒适度和患者的满意度。在刘俊涛看来,“主任们有手术都特别点我搭台”是对他和科研型护士工作的肯定。
杨振也非常看重护士的临床科研思维,他称之为“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杨振先后攻读本科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在毕业后重返急诊一线工作。工作中他善思善研,主动申报课题,已发表SCI论文2篇。他和团队就曾发现肥胖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围手术期期间容易诱发顽固性低血氧,导致患者结局不良,“我们查阅相关的资料,主动梳理护理流程,提前预防患者围手术期低血氧的情况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术后出院。”
疗心师:关注患者身心整体护理
采访中,杨振还特别强调了护士对患者身心整体护理的意识与能力。自2015年起,他和团队持续以车祸伤患为对象进行科研,发表了《紧急晤谈法对车祸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车祸伤存活患者和家属负性情绪相关性114例研究》《早期心理干预对车祸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等多篇论文。
“车祸事件往往突如其来,伤者易产生强烈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压力不仅会放大疼痛感,还会与身体疼痛形成恶性循环。传统医疗观念重治疗、轻关怀,这会影响康复进程。”杨振说。杨振和急诊科的护士们研究发现,若在常规治疗中增加心理疏导,能有效减少患者体内有害物质分泌,提升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家属的情绪状态同样关键——他们的焦虑或耐心都会“传染”给患者。杨振说:“临床实践证实,当医护人员同步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引导家属用积极态度配合治疗时,伤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速度都会有显著改善。”
杨振为群众科普心肺复苏急救法。
2020年,杨振作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参与抗疫。他注意到许多轻症患者最大的困扰不是身体病痛,而是心理焦虑。有位女患者总躲在角落哭泣,因与家人分隔两地陷入恐慌。杨振每天查房都特意停留,主动去查询她的检查报告并软言劝慰:“今天比昨天又好些,很快就可以痊愈出院了。”到方舱医院不到十天,杨振就收到了患者手写的感谢信。
破壁者:护士并非专属女性职业
因为“就业容易,且对社会有贡献”,杨振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报读汕头大学医学院护理系。2009年,他入职急诊科护士。出车的时候,在救护车上看见患者和家属招手,那种被需要、且可以帮到人的价值感让杨振在这一行坚持了下来。
2003年非典肆虐,正在临床医学系读大二的刘俊涛在那场公共卫生危机中看到了护理行业的缺口,他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转入护理专业。在那个年代,护理被视为“卫校姑娘的专属职业”,亲朋好友的质疑声几乎将他淹没:“重点高中的尖子生,怎么去当男护士?”实习期在妇科遭遇的质疑和委屈更令他难忘。
初入行在急诊科跟救护车出诊的日子里,这位小伙逐渐显露出独特价值。无论是暴雨天护送患者,还是车祸现场快速处置,他都成了团队里可靠的帮手。
但真正的考验来自儿科输液——面对哭闹的孩子和焦虑的家属,男护士常被要求换人。刘俊涛清楚记得那个场景:三岁患儿因脱水急需输液,家属紧张地围在旁边,奶奶要求“换个女护士吧”,但他还是蹲下身,稳稳握住孩子的小脚,趁着孩子换气的瞬间完成穿刺。渐渐地,找他输液的家长越来越多,那些被家属指名操作的时刻,让刘俊涛真切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分量。
援疆期间,刘俊涛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讲解手术体位的摆放。
随着医疗需求驱动和职业平等理念的实践,我国注册男护士数量从2015年3.2万人增至2023年12.7万人,占全国护士总数的3%,八年间增长297%,而在手术室、急救等领域,男护士占比更是已突破15%。男护士通过技术专精、流程再造、人文关怀等维度,逐渐击碎“护士只是女性职业”的刻板印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也指出,混合性别护理团队使患者综合满意度提升19%,医疗差错率下降27%。
领航员:“护理”的跨越式转型
谈到未来,在无影灯下战斗近20年的“老兵”刘俊涛期待一场护理技术的大爆发:手术室人机共生、手术室净化系统能实时数字化、护士通过EEG头环用意念操纵器械台、构建无性别护理生态系统、由患者选择虚拟医护形象……“非常期待一个真正的智能化手术室!”刘俊涛说。
“人工智能与人性化护理的融合将是关键”杨振说,“我们正尝试用AI分析伤口图像,但如何让算法理解患者因疼痛产生的焦虑?如何用科技手段量化‘共情护理’的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前沿领域。”在杨振看来,未来的护理应该是在冰冷的医学数据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中找到最佳平衡点,而这正是护士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所在。
刘俊涛和杨振在对于未来的畅想中都既映射着行业趋势,也折射出护理行业正发生的深刻变革。未来已来,从“医嘱执行末端”到“健康管理枢纽”,刘俊涛和杨振们正如新时代医疗生态的领航员,助力护理行业实现跨越式转型。
以专业为盾,守护生命防线
用温柔作光,驱散病痛阴霾
从晨曦到深夜
从日常护理到紧急救援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
致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
向了不起的生命守护者们
道一声“您辛苦了”!
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