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5月11日
由省科技厅、汕头市政府主办的
南澳科学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
在南澳开幕
迎来一场百家争鸣的盛会
会议围绕“相干衍射成像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自2023年以来,南澳科学会议已举办22场聚焦基础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性研讨会和7场高端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包括141位院士在内的1218位专家学者集聚汕头开展学术研讨,品牌效应逐步增强,使汕头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围绕四个细分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南澳科学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封东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明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薛天等46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交流各自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次研讨会围绕“光源设施与方法学”“同步辐射与生命科学”“细胞成像”“组织与医学成像”四个细分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参加过几次南澳科学会议的封东来院士是这个高端会议的“老朋友”,这次他不仅担任会议的执行主席,还率先抛砖引玉,带来《新一代X射线光源与生命科学的革命性机遇》为题的报告,引发科学家的热烈讨论。“我们这次关注用新型的X光的光源来进行生命科学的成像研究。我们把国内在研究X光技术的、还有生命领域的专家,都聚到一起,大家来进行碰撞、交流。”封东来院士表示,汕头的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企业都可以用大科学装置进行研究,相信会为产业研究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北有香山、南有南澳”学术交流新格局
南澳科学会议对标香山科学会议,提出打造“北有香山、南有南澳”的学术交流新格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与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的对接。会议集聚海内外基础科学和战略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开展自由研讨,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科技创新。封东来院士认为,南澳科学会议一开始立意就是成为南方的科学家们能够畅所欲言,探讨一些交叉性的内容、前沿性内容的地方。“我觉得南澳科学会议像国内的香山会议、双清论坛。我来南澳参加过好几次,感觉每次都挺有收获,是非常好的一个形式。”封东来院士说。
2023年2月启动以来,我市已举办22场聚焦基础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性研讨会和7场高端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包括141位院士在内的1218位专家学者集聚汕头开展学术研讨。2024年,南澳科学会议获国家基金委和省政府支持,承接“双清-南澳青年科学论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薛天更看重南澳科学会议中科学家、学者之间自由讨论的氛围。“南澳科学会议所对标的香山会议、双清会议,都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注重讨论交流,激发学者之间的碰撞,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灵感,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薛天坦言,通过这样一个高端会议的牵引,很多专家来到汕头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了解汕头这边的科研环境,高校院所的情况,以及一些产业转移转化的情况。
张明杰院士强调:“今天所讨论的内容很多是跟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有关的。会议对汕头有长远的影响。科学氛围对汕头产业的发展会有较好的帮助。”
提升汕头地区的科研水平
短短三年,“南澳科学会议”品牌不仅在学术界美誉度不断提升,也让汕头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更加速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谈及南澳科学会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研究院院长陶亮认为,短时间内,有多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还有国际的一些著名专家汇聚汕头,足以体现南澳科学会议的品牌效应。这个品牌效应,对汕头在科技界的影响力和声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汕头地区的科技资源,比如说广以,还有汕大、省实验室等科技单位在全国科技界的影响力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陶亮告诉记者:“我们也邀请到政府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推行者,让大家来了解汕头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开了两次纯粹的国际会议性质的南澳科学会议,扩大了汕头地区,特别是汕头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至今大概安排了八场院士的科普活动,深入中学和大学,培养汕头地区的青少年科技素养。”
作为南澳科学会议承办单位之一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外合作大学。近年来有多名教授参会,推动创建以科技促产业的生态模式,服务汕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的举行为广东省和汕头地区的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对广以的科研平台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据陶亮院长介绍,这种品牌效应大部分体现在软实力方面。南澳科学会议举办了两届潮籍科学家的专场会议,聚焦产学研,产生了一批合作的项目或者意向,也增加了企业和科技界的密切联系。在人才效应方面,两次汕头的人才周,南澳科学会议都聘请了很多专家来参加。在间接效应方面,近年来,广以的科研项目,包括这几年广以的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都在快速增长,其中不可否认的就是南澳科学会议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建汕头科学城产生科研聚集效应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着力为我市走好走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澎湃创新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围绕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统筹推进汕大、广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为重点的各类科创平台建设,用好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
预计达到770家
各项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在粤东西北地区名列前茅
连续举办29场产学研“面对面”对接活动
促成合作项目超过150项
计划投入研发资金超过3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创新离不开基础科研。陶亮院长认为,汕头科学城的建立,让科研单位和产业进一步融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和科学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汕头市政府高瞻远瞩,建设科学城,依托广以、汕大,还有省实验室等一些重大的开放平台,而且把产业也划到科研单位周围来,形成一个科研聚集的效应。我们正在建设的科研平台也有意识地偏重于产业,和产学研结合,更加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对产业来讲,它设在科研平台周围,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随着交流的增多,企业会主动去对接这些科研平台,把产业的发展和科研结合在一起。”陶亮院长表示,近年来,广以跟企业对接的项目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