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来,潮南区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持续推动2024年度重点提案《关于推进红场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提案》的办理,红场镇的茶产业也因此迎来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科技赋能与品牌升级的“组合拳”,当地茶产业实现年产值2.3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兴镇支柱产业,为 “百千万工程” 注入强劲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2024年,区政协将《关于推进红场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提案》列为重点提案,委员们多次深入红场镇的茶园和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民主监督,推动政策落实与问题解决,从事茶产业的区政协委员林燕珊告诉记者,她参与提出提案的初衷,源于对家乡资源禀赋的深刻认识和对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
区政协委员林燕珊说:“提案中,我们聚焦 '规划引领、品牌赋能、三产融合'三大方向,建议制定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引入多元资本破解资金难题;推动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建设,提升红场茶叶知名度;挖掘红色文化与茶文化内涵,打造茶旅体验线路。通过提案,我们希望凝聚各方力量,将红场茶产业真正实现以茶兴业、以旅富民,为 '百千万工程' 产业注入动力。”
为突破传统生产瓶颈,红场镇引入现代化制茶设备,如色选机、烘干机等,实现降本增效。在广东亿筐茶业有限公司,记者就见到了红场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联农带农设备提升项目中的智能茶叶色选机,该设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每小时可进行400-500斤茶叶的精选,可替代12人工作量。该设备的投入使用,正是红场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生动体现。
红场镇茶叶协会会长李喜心表示,过去,茶农分散经营、技术落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议价能力弱。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红场茶产业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进茶叶生产设备和加工设施供茶农使用,大大提升茶叶质量。品牌效应显著增强。通过注册“石船茗”公共品牌,统一包装设计,推动“红场单丛”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协会会员企业获“圳品”认证后,产品销量和溢价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红场镇茶园面积达10000亩,年产量150万斤,产值2.32亿元。该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实体门店” 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带动了约2000亩的茶叶种植面积,涉及23个村(社区)农户约660户,农户年平均增收约1200元,切实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兴镇支柱产业,为 “百千万工程” 注入强劲动能。
红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金山说:“红场镇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立足大南山生态资源禀赋,以承办政协提案为契机,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编制红场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投入4278.57万元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建成茶叶加工中心和集散中心等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推广单丛茶优质种苗及绿色种植技术;强化品牌建设,创新融合发展,将茶园和红色遗址相串联,促进'红绿融合',举办国际茶日、茶文化节等活动,推动茶文旅协同发展。”
从一片绿叶到乡村振兴的“黄金叶”,红场镇茶产业的蜕变是区政协提案办理成果的生动写照。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红场镇正以茶为媒,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杨金山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建设红场农业产业强镇,大力推进茶叶优势,促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支持产品创新创优,继续组织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粤字号”、“圳品”等认证。以潮南区开启“文旅经济新元年”为契机推进大南山红色旅游4A景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国际茶日”,进一步为茶叶产业聚人气、增活力、促消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