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草长莺飞
人们以各种方式安葬和缅怀先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汕头市民选择海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让逝者以环保、文明的方式回归自然。这不仅是对传统殡葬观念的革新,更体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过去20多年,汕头市将骨灰海葬作为普惠性公益事业全力推进,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葬品牌,切实将百姓身后事办成“暖心事”。
2日上午,汕头市民政局和澄海区在位于莱芜的海葬专用码头——祥佑码头联合举办“爱融碧海 向海而生”海葬公祭活动。现场以松柏、鲜花精心布置,整体营造出清新的蓝色调,氛围舒缓而庄重。活动中,司仪发起文明祭扫倡议,宣读公祭祭文,与会人员和家属代表向逝者默哀、鞠躬、献花,寄托深切的缅怀之情。随后,工作人员将骨灰盒护送到海葬船上,海葬船驶向莱芜海域,1308份骨灰伴着鲜花缓缓融入大海。这是澄海区自2022年以来,连续第四年举办骨灰海葬公祭活动。
澄海区2025年“爱融碧海 向海而生”海葬公祭活动现场。
“我们潮汕地区以往有烧纸钱的习俗,过程繁琐。现在倡导文明海葬,我爷爷生前就支持海葬,还叮嘱我们,去世后要为他选择这种方式。海葬既环保,又能减轻下一代繁琐的祭拜负担,我们理应大力支持。”参与本次活动市民陈先生说道。
近年来,澄海区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仪式流程,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服务水平。2013年,澄海区在广东省率先打造专门用于骨灰撒海的海葬码头,码头设有3个告别厅,还配套建设了骨灰集中撒海临时存放点、登船栈道、沿海护栏等设施。2018年,澄海区配备海葬专用船,进一步提升海葬服务保障能力。如今,澄海区每周开展1至2次常态化骨灰撒海活动。自2002年推行骨灰海葬以来,全区骨灰撒海总数超9万份,年均骨灰海葬率达55%以上。2023年,澄海区获评广东省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澄海区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股长林克宾告诉记者,澄海区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积极推行海葬。海葬不仅能节约大量殡葬用地,还能最大程度减轻群众的办丧负担,惠及民生,造福后代。“如今,海葬已被越来越多市民认可、接受和选择,成为我区最主要的骨灰安葬形式。”
澄海区的海葬工作成果,是汕头市全域推进生态殡葬改革的生动缩影。自1998年起,汕头市开始举办集体海葬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26年共47次。第48次海葬活动将于4月8日举行,截至3日,报名随船参加海葬活动的家属超过120名,名额已满。市民还可在6日前报名委托海葬。近期,家属们陆续将寄存于殡葬服务机构的先人骨灰,送至市殡仪馆的骨灰集中点,并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
“我父亲生前就希望选择海葬,我们尊重他的意愿。如今社会在发展,政府持续倡导移风易俗,我们也接受这一观念。而且海葬环保无污染,我们就响应政府的号召。让亲人回归大自然,以后看到大海,就如同看到父亲。”报名参加海葬活动的市民陈先生感慨地说。
汕头市殡仪馆助理社会工作师李俊楷介绍,“预计本次海葬活动,随船参加的和委托海葬的骨灰总数会超过2000份。活动全程有司仪跟进,地面和船上配备安保人员与服务人员,全力做好安全保障与服务工作,确保海葬活动顺利进行。”
自2011年起,汕头市实施骨灰海葬免费政策,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截至2024年底,汕头市骨灰撒海数量累计超过14万份,每年海葬骨灰数量从最初的39份,增长至8700多份。2024年,汕头市骨灰海葬率首次突破30%,创历史新高。如今,绿色生态安葬方式得到广泛认可,群众参与度持续提升,文明安葬、绿色祭扫的殡葬新风,正逐步在全社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