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研员团队深入省教研基地参与校汕头金中南滨学校开展教学视导调研,深入学校初中部5门学科课堂听课调研,与学校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研讨,现场研析指导教学,有效推进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扎实推动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汕头濠江)项目研究和建设。
道法课堂:思德培育与文化自信
七年级道法魏启芳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讨论热烈,课堂环节层层递进,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标要求,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
魏教师以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为切入点,设计三大议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自信是什么,自信有什么作用,自信的来源。如议题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电影台词并结合自身经历总结自信对我们思想,行动以及情感体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坚定勇于探索创新品质和责任感,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很好调动课堂氛围。最终实现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政治教研员朱洪兴老师评价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强化了学科内容的深度认知,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化设计,突出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堂:观旧史、开新局
八年级历史科林美璇老师巧妙地引用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的创业历程串联整节课,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将本节课分为改革之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之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之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大部分,整节课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课堂氛围活跃。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创设多个历史情境,抛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并且引用丰富的史料,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课后,教研员袁剑老师与历史科组老师进行交流研讨,袁剑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极大地肯定了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情境教学模式,也指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节课也得到了显著地落实。
语文课堂:巧转换,启新思
九年级语文曹兰英老师带来的图文转换专题复习课,目标清晰,紧密围绕中考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课堂上曹老师以“读图有法·解码有道”为主线,通过真实考题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思维可视化训练。在讲解过程中,老师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精准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在练习巩固阶段,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思路,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懂学会。
这堂图文转换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为学生应对中考图文转换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课后,语文教研员李新渊老师对初三语文教学进行了指导,他提出课堂上教师要以“问题链”激活学生思维,构建“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的动态课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做到“放手而不失控”,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多向延展,真正践行“把思考权还给学生”的理念。
数学课堂:温旧知,拓思维
九年级数学李旭贞老师上了一节《实数》复习课。李老师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复习过程极为细致。她先系统梳理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帮助学生搭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随后巧妙融入大量典型例题,讲练结合。同学们全神贯注,积极参与互动,思维在一道道习题中得到有效锻炼。
课后,中学数学教研员陈升民老师给予这堂课高度评价,称赞其是一节有实效性的复习课,复习全面且重点突出,讲练节奏把握精准。同时,陈老师也从教学方法创新、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为李老师后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其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
英语课堂:重应用,固根基
九年级英语郑琼如老师通过例句和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时态(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的句型、标志性词和用法,归纳知识网络,再通过视频带着学生回顾2023年的南澳研学之旅,让学生通过5个W和1个H选用合适的时态梳理写作内容,再当堂完成写作。最后郑老师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利用好这门工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教研员许美銮老师对本节课教师复习时态的教学思路表示认可,也肯定了教师的习题设置方式,由浅及深,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英语程度较为薄弱,许老师建议教师省去最后的文本输出步骤,依旧是围绕中考重要考点,设置一些经典考点,让学生反复操练,夯实本节课的时态基础知识。
本次调研视导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观摩把脉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把握,全面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生态,为进一步指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优化“双减”背景下的常规教学和中考备考奠定基础,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