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昂扬向上的城市,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座振兴发展的城市,离不开丰润的文化滋养。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入选“网红城市”潜力榜十强的汕头精心策划近3000场文旅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畅享“潮”味大年,新春焰火晚会、英歌舞、花灯节、美食、美景及系列文旅活动频频“霸榜”“出圈”,推动百载商埠“人气”持续走高,处处洋溢浓浓年味和勃勃生机,生动展现了奋发向上的良好态势和“文明之花”盛放的和谐之美。
烟花满城。
近年来,汕头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聚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一幅城市文明的新画卷越来越美丽动人。
以创建抓落实
创造可感可知幸福生活
元旦、春节期间,市民欣喜发现,不少路边及公园广场、桥下空间多划设了一些停车泊位可以停放,停车方便多了。中心城区智慧停车建设项目是我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去年以来,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路内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兴建立体停车楼等,谋划建设一万个智慧停车泊位,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因地制宜缓解市民“停车难”压力。
创建文明城市,归根结底是让群众过上更好日子。阶段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把文明创建和“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加强重点领域综合治理,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惠民工程全面提速。据统计,自开展文明创建以来,全市先后新建改建市政道路1000多公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60家、改(新)建升级老旧小区420个、改造建成公园广场218个,有效改善市民消费环境和市场主体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群众生活休闲体验。
美丽乡村。
每天中午时分,长者饭堂飘出了饭菜香,老年人陆续前来就餐或打包。对不少老年人而言,做一顿饭并非一件简单的小事。如今,一个个建在“家门口”的长者饭堂,正在构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让长者可以“按饭点吃”“讲究地吃”,吃得健康、吃得幸福。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66家长者饭堂,实现六区一县全覆盖。各地各单位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开办长者饭堂,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做好老年助餐服务这件惠民生、解民忧、顺民意的“暖心工程”。
汕头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开办长者饭堂,截至目前,共建成166家长者饭堂,实现六区一县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出台《汕头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开创性地细化文明行为促进有关要求,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具体的法规依据。借助12345政务服务热线对群众关切的文明创建领域问题进行分析、回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治,2024年以来共研究分析关联性强的建议14.98万条,经回访办理满意率超95%,有效提升群众在创建工作的直接话语权。
以实践强基础
打造走心暖心服务阵地
春节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在濠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濠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汕头画院、濠江区文明办联合举办“广东小额红包·讲心不讲金——拒绝攀比压岁钱,移风易俗过大年”活动,通过“美术+宣传”形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营造节约过节的良好氛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我市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67个,推动各区(县)以“红”“侨”“潮”等7个主题拓展建设实践基地(点)118个、串联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带7条,依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文明播种人和结对共建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开展、出新出彩。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汕头融媒集团主办的“汕护古树根在中华”主题创作优秀作品展在迴澜书院举办,展出全市75名学生创作的75件优秀摄影、绘画、文学、手抄报作品,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汕头青少年的“绿”“美”祝福。文明实践活动如何融入“绿美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让广大市民群众在爱绿、植绿、护绿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生活呢?去年4月起,汕头市文明办、汕头市教育局联合组织开展2024年百校守护百树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守护百年古树”系列活动,通过校园、文明实践所(站)与古树结对守护、创意主题征集、古树故事口述等多种形式,将文明实践活动办到“古树下”“学校里”。系列活动通过巧妙的结对共建形式,让更多的部门、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做大文明实践“朋友圈”,还让青少年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宣传者、发动者。
“守护百年古树”活动现场。
作为全市唯一的市级文明实践基地,汕头迴澜书院不断提振服务效能,每年开展交互式、沉浸式、融合式的多彩实践活动近百场,实现大门常开、活动常态、服务常在,为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作出有益探索、立下示范标杆。各实践阵地将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开展学科学理论、听“百千万工程”故事2个系列活动,发挥文明实践阵地遍布城乡、深入群众的作用,用“乡音土话”将党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边远海岛甚至走出国门。将服务好群众所需所急作为关键任务,瞄准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以“‘汕’夏相伴护苗成长”为主题,以关爱服务、互助共享为重点,组织策划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度过精彩一夏,在心中种下文明种子。同时,将提供好优质文化作为核心任务,聚合文化、文明元素,借力非遗热、文旅热、文创热搭建“过佳节”“体验特色文化”等实践场景,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接地气、有温度的服务内容,让群众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密切融合、双向赋能。
“文明播种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洪裕静经常在迴澜书院等文明实践阵地上“播种”。“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为市民传播潮汕文化、潮绣技艺,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更多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期望通过广大文明播种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做好文明传承、文化传播工作,让汕头更加文明美好。”洪裕静说。
以培育树新风
凝聚向上向善文明力量
“太震撼了!这样的文化传承,让人心潮澎湃!”2月13日晚,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璀璨流光,人声鼎沸。这场以“拾光溢彩?巳巳美美”为主题的盛会不仅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更特别邀请我市先进模范代表共同参与,通过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文明之光点亮侨乡之夜,为汕头的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树好人文化、滋养美德善行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先进典型既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也是新风尚的引领者,善的力量让微光聚成星河,让平凡创造非凡。我市坚持用先进典型“立导向”。注重从潮汕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和文明元素,优化选树推评、强化动态管理、实化礼遇帮扶,常态开展“德耀汕头”主题学习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向上向善、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和良好氛围。2024年推荐获评中国好人1组、广东好人12人,获评人数创历年最好成绩。
我市还不断丰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和抓手,打造侨批、潮剧、英歌舞“进校园在课堂”等地域思政教育载体,组织“强国有我青春向汕”国庆青少年巡游等节庆特色教育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夯实青少年成长根基。在榜样的带动下,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向善。评选汕头“新时代好少年”154名,推荐获评全国荣誉1名,省级荣誉16名,涌现出5名小学生帮忙寻回九旬走失老人、女中学生见义勇为扑灭电动车失火等扶危救济感人事迹。
舞动英歌。
生活习惯在于养成,文明风尚需要培育。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享受到了文明和谐带来的幸福感,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共建共创共享逐渐成为常态。由于节日期间人流量剧增,我市环卫工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默默坚守在岗位上,守护汕头城市洁净。在热闹的小公园开埠区,来自河南的环卫工人赵英认真工作着,及时清理地面的垃圾,确保地面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在汕头工作了半年。作为一名环卫工作者,我看到汕头城市越来越整洁有序!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希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绿化美化家园,汕头一定会越来越文明。”赵英说。
文明培育,润物无声。近年来,我市还持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潮人孝老爱亲、团结勤奋好家风,把“最美”“五好”“书香”等典型家庭创建活动融入日常、常做常新,打造“立德育人筑梦鮀城”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项目,以淳正家风涵养清朗民风,共促社会和谐稳定。
从城市到乡村,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个善举到一次次文明实践,文明新风吹遍汕头城乡各地。我市将更加突出为民导向,打造特色品牌,共筑文明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引领、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