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深厚的文化气质和精神特质。近日,岐山街道寨头社区“中岐武医骨伤疗法”入选汕头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社区继“弹力拳”之后的第二个“非遗”项目。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弹力拳”与“中岐武医骨伤疗法(中医正骨疗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象征着岐山街道寨头社区对医武精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弹力拳:刚柔并济,武韵悠长
民国初年,国术爱好者陈江春与南枝拳结缘,独创新拳种——弹力拳。陈江春之子陈皆伟吸取优秀国术精华,结合现代武艺特点,完善弹力拳套路,并撰写《弹力拳》专著,奠定弹力拳理论基础。1946年,陈皆伟举家从揭阳迁至汕头,定居金平岐山寨头,全力施医授武,推动弹力拳在潮汕乃至外地得到广泛传承。其拳法套路刚柔相济、动静相随,虚实分明,强调劲力、速度、变化的技术准则,展现出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彰显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近年来,弹力拳队伍多次赴香港、新加坡、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等地参加各类展演和比赛,获得多项殊荣,载誉而归。
中岐武医骨伤疗法:医武结合,疗伤圣手
中岐武医骨伤疗法以其独特的诊疗方式和显著的疗效,赢得广大患者的信赖与好评。该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由陈氏武术家先祖在实践探索中,结合中医学理论及中药知识,逐步形成了一套诊法、手法和中药方剂三大法宝的独特骨伤治疗方法。陈江春作为武医世家的传承人,不仅继承了家族深厚的医术与武学传统,更将武术元素融入诊疗之中,如武术气功辅助治疗等,展现出了处理复杂病例的非凡能力。第二代传承人陈皆伟更是将这一疗法发扬光大,撰写了《医宗索真》和《伤科标灯》等学术专著,使得这一疗法的技术和理论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目前,该疗法正通过汕头市中岐骨伤诊所、岐山堂医馆进行传承和诊疗,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信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纽带。阶段来,岐山寨头社区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为契机,深入走访调研,挖掘两项“非遗”传承项目传承情况与深刻内涵,通过在社区利民路“党建法治——百千万主题长廊”绘制上墙、培训交流、诊疗传承、实地展演等途径,以“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激活非遗文化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接下来,岐山街道寨头社区将不断深化“双非遗”传承,弘扬医武正气,营造良好文化传承氛围,为更多居民群众带来健康与福祉,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