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宏基臻宝首饰博物馆(简称“臻宝博物馆”),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坐落于汕头市南滨路南侧。它是一座典藏金银器物,以展示传统手工艺精品的首饰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共有七个不同主题的展厅,分别展示了各历史朝代的器物用品、各民族的金银首饰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的展品,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传承千年,纤云弄巧金丝细
在唐代,由金镶丝制成的华丽饰品,已成为展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云:“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可见唐朝时期贵族妇女佩戴的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已经十分华丽。到了明清时期,花丝编织工艺与花丝平镇工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位居“燕京八绝”之首。明清花丝工艺在表现技法上,可谓集历代工匠之力,尽显华贵精致之美。
展厅内,清代的七凤嵌宝点翠凤冠使人驻足。它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内部以银丝塑形,点缀着祖母绿,并嵌有珊瑚。七只凤鸟环绕于冠口,展翅伸喙,整体装饰繁复多样。凤冠中心有楼台仙阁,仙人凭栏处左右各有一条龙,中间为珊瑚花卉,正如双龙戏珠,传达了龙凤呈祥的美好祝福。
清代七凤嵌宝点翠凤冠
中国的首饰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饰常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相关联,如春节、婚礼等,人们会佩戴特定的首饰来庆祝这些节日及活动,增添喜庆气氛。此外,首饰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首饰的制作和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其中首饰的设计和图案也常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如对称、和谐、吉祥等。由此可见首饰在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更迭中凝聚着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崇。
匠心独运,花丝楼桥多惊艳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之中。在臻宝博物馆内,花丝黄鹤楼惊艳了众多前来参观的人,他们纷纷在此驻足观望,打卡拍照留念。花丝黄鹤楼参照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的黄鹤楼同湖南岳阳楼和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潮宏基花丝镶嵌工作室的15位工匠,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历时10年纯手工打造出花丝三大名楼,再现了庄严壮丽的历史文化建筑。花丝黄鹤楼长3.13米,宽1.54米,高2.26米。它以280公斤白银和10公斤黄金为主材料,将汉白玉做为底座,建筑主体镶嵌了近2万颗珊瑚、青金石、危料翡翠、猛犸象牙和红宝石,总重达610公斤。花丝黄鹤楼融合了花丝镶嵌、錾刻、珐琅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楼体的928个构件通过榫卯工艺结合而成,成功展现了亭台楼宇雕梁画栋之美,堪称非遗花丝镶嵌的经典之作。
花丝黄鹤楼
花丝黄鹤楼展品一旁的花丝风雨桥也毫不逊色,可谓是“镇馆之宝”。它被誉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花丝镶嵌工艺品”,突破了过去传统花丝工艺品以小巧为主的定律,曾在2014年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是花丝镶嵌工艺的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花丝风雨桥
花丝风雨桥的建筑造型来源于广西三江地区侗族所独有的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因其遮风避雨的功能而得名。风雨桥亦称花桥、福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不仅是一种交通风俗、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及延伸,也是侗族人引以为傲的民族建筑物,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为弘扬民族文化,在文化学者、专家及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历时近五年完成该创作。花丝风雨桥长5.2米,高2米,采用350公斤白银及四斤黄金做主料,辅以3万多块翡翠、玛瑙、青金石等,总重达1.2吨。放眼望去,满眼金丝织成楼,浮世繁华方寸中。
在人们沉醉于东方极致美学的匠心时,也见证了跨越千年的非遗文化。非遗金镶丝的制作工艺之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加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工匠的匠心精神,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这些惊艳世俗的展品背后,人们正共同守护着濒临失传的中国手工技艺,每一件花丝镶嵌工艺品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不朽的艺术品。
薪火相传,非遗技艺续新篇
“花丝镶嵌”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可以说是珠宝工艺界的活化石。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花丝镶嵌工艺要求工匠具备极高技艺水平和对细节极致追求的耐心,制作一件花丝镶嵌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需要不断重复着繁琐的工序。正是因为他们具备这种工匠精神,花丝镶嵌工艺才得以展现、传承和发展。
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我国已公布5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43个非遗名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涵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现在,这些花丝镶嵌工匠们正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相融合,不断拓展花丝镶嵌应用领域,使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当非遗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丰富发展我国的文化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还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