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在古人眼里,“重阳”是一个吉利并值得庆贺的日子。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成为民间的节日,并沿袭至今。我国民间素有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重阳习俗,品味传统文化。
登高
在古代,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的由来,有如下三点:
其一为感恩和祈福。重阳节在农历九月,这个时令正值秋收。人们感恩上苍的雨露滋润了大地,让万物生机勃勃,带来一年的收获;感恩上天给予人们健康的身体,让人们安然度过这一年;同时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那么,人们为何登高祈福呢?这是因为从阴阳观念来看,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于重阳节登高祈福以求吉祥,可以让自己的心愿直达天庭。
其二为“使志安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秋季是平和收纳的季节。养生之要是“使志安宁”,即人们应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豁达乐观的心态,使情志安定平静,以缓解深秋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夏季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收敛的秋气,达到相互平衡。
其三为期盼长寿。在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故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说,寄托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赏菊
菊花是“长寿之花”,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此时菊花盛开,所以重阳节又叫“菊花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九月初九,菊花傲霜怒放,赏菊成为重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服之轻身耐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可以入药的菊花一般有三种:杭菊(黄菊花)、滁菊(白菊花)、野菊花,在午后采撷,将其晒干即可。其中,白菊偏重平肝养目,黄菊偏重散风解热,野菊花则偏重清热解毒。
插茱萸
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佩茱萸、插茱萸成为这一天的“标配”。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下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作用。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分,都是有名的中药。
重阳节所插茱萸为吴茱萸。吴茱萸有“辟邪翁”的称谓。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佩戴于身,也可直接将茱萸插在头上。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阳节时人们品尝享用的佳品。
饮菊花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中医认为,菊花药性甘寒微苦,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虽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重阳节敬老养生
由于重阳节时令逐渐进入深秋,秋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因而这个时期做好保健养生的工作尤为重要。敬老除了要多陪伴家人,还要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应体现在生活中,关注老人养生保健。
起居有常
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便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秋季除了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外,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来补充。午睡不仅能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都好好休息,还可以有效地使心血管系统舒缓,使人体紧张度降低,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据调查,每天午睡15分钟至半小时,可减少30%患冠心病的发病率。
运动有度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但老年人运动保健注意要“动”得健康,“动”得安全。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过于单薄去户外活动,以防着凉。其次,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再次,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明显,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舒畅情志
重阳节正值深秋之际,日照减少,气温渐降 ,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即所谓的“悲秋”。老年人情绪不畅,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更可怕的是,它还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做子女的也多跟父母唠唠嗑,多交流交流,减少老年人孤独感。金秋时节老年人可约三五好友,登高赏菊,下棋品茗,可达到心旷神怡、提神醒脑,健身祛病的目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做好老年人的全方位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因此,顺应四时,切中要点,做好养生,方可达到治未病的功效。
秋季老人饮食调理
调节饮食平衡也是防病护体的根本。秋季饮食老年人应以平补为主,尽量多吃性平味甘的食物,如玉米、猪肉、百合等就是最佳饮食。燥为秋令,易伤津耗液,因此,老年人可适当进行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
多喝粥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推崇。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生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这个季节,喝粥不但可以减轻老年人的胃肠道负担,对老年人的消化也有帮助,稀粥里可加一些养胃健脾、滋阴润燥之品,可起到养肺润燥的效果。
多喝汤
老人们多喝汤,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中医学上讲:“人与天地相应”,意思是人体的生理机理应与四季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应。汤,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
老年人多喝汤不但有助于营养的吸收,还能起到调理肠胃的作用。
饭前吃饭时不断进点汤水的习惯,还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的发生。
当然,饭前喝汤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这是因为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但切忌“狂饮”。
注意,尿酸高的老人尽量少喝老火靓汤。
多吃鱼
每周做三顿鱼菜或每天吃30克鱼肉,能够使中风风险降低50%。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吃鱼的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与很少吃鱼的民族相比,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小得多。
海鱼的含锌量高,且属于动物性食物,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于老年人来说,海鱼蛋白质含量丰富,容易消化,又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对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益。除含锌量高,海鱼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D、钙、锰、碘、硒等微量元素也比肉类丰富,对于老人的营养平衡有益。
建议老人每周吃一到两次海鱼,每次100克左右。鲈鱼、黄花鱼、鲅鱼都很好,金枪鱼属肉食鱼类,尽量少吃。适合老年人的海鱼吃法是清蒸和清炖,可以保证鱼肉中营养不易流失,且味道鲜美。吃前一定要洗净,去净鳞、腮及内脏,无鳞鱼可用刀刮去表皮上的污泥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往往是海鱼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