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排涝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金凤半岛片区基本无内涝点,告别雨天容易积水的历史。特别是今年2月份、7月份的强降雨过程中,管理人员现场巡查发现周边道路均未出现明显积水,片区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日常出行。
近日,财政部公布国家三部委海绵示范城市绩效评价结果,汕头顺利通过国家考核。自2021年6月汕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海绵办积极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示范任务为基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系统提升城市韧性
提高片区排涝能力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我市持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加强雨水源头径流控制,系统提升城市韧性,增强城市调蓄空间及应急保障能力。金凤半岛环线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一期项目安居西路、排涝泵站海绵建设,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为减少雨天溢流污染、提升水环境和排涝能力,该项目通过道路海绵设施、排涝泵站建设的联合作用,进一步减少雨天径流污染,提升整个片区的排涝能力。
金平区住建局工作人员黄楚旋介绍,安居西路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态树池等海绵城市建设,让雨水通过开孔路缘石进入下凹绿地,通过溢流口排放到雨水管道,对雨水起到削峰、减峰的作用,提升道路的排水能力。同时,设置了四千亩围泵站,极大地改善了四千亩围周边片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经过三年示范城市建设,汕头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有了提升。截至今年6月,全市海绵城市达标区域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逾40%,金平区、龙湖区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在今年多轮强降雨中,汕头中心城区未出现明显内涝,经受住强降雨考验。
对此,曾经饱受内涝问题困扰的金凤半岛周边居民深有体会。长贵苑老住户杨伯表示,以前每次下大雨,周边片区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不仅汽车受浸,就连长安小学外面的积水都深至肚脐,“现在金凤半岛道路四通八达,基本上暴雨天气路面也只有一点积水,很快就退去了。”对于这种变化,附近居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住户洪姐告诉记者,近期虽然台风带来不小的降雨,但路面基本不见积水,出行特别方便,街坊们都非常高兴。
全域推进海绵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在广以南校区二期工程设计、施工中,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项目全过程,通过系统梳理场地雨水径流,尽可能在源头实现雨水的消纳,同时以降低硬质铺装径流、净化雨水、实现雨水回用为核心,打造绿色、低碳海绵示范校园。
广以南校区二期项目经理林远明告诉记者,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生态植草砖等方式,加快雨水下渗,削减地面径流。设置两处雨水调蓄池,实现场地雨水的全收集,雨水经收集处理净化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等,全年雨季累计最多可节约用水4.15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打破大面积下沉式绿地的单调景观效果,设置一处由生态湿地、亲水平台等组成的大型雨水花园,形成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海绵设计理念的融入,对校园环境品质带来了很大提升。“项目兼顾景观、休闲、调蓄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多重效益,也减少了市政管网排水压力,整体的海绵成效非常显著。”林远明说。
记者了解到,自汕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市海绵办全力协调有关单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海绵城市条例,在首批示范城市中率先完成海绵城市立法。同时,配套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共建成了135个海绵城市项目,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城市积水等问题,并顺利通过了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国家三部委实绩考核,获得“中国美丽城市”称号。
“我们将以此次示范城市建设达标为契机,再接再厉,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市住建局海绵办有关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彭兰阶表示,下来,继续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等,为建设美丽汕头作出积极的贡献,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汕头经验、贡献汕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