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香肉甜的青蟹,不仅是潮汕人餐桌上的特色美食,还曾获得过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吃透“一只青蟹”的背后,正是南海之滨汕头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累累硕果的缩影之一。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基础之根扎得深,科技创新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广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迈入国内第一方阵。而不久前,南澳科学会议也承接了双清论坛-青年科学论坛,成为汕头基础研究工作成效的一个实证。
成绩背后,汕头实力何在?
基础研究多点开花
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吃货”来说,青蟹是不二的美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可是宝藏般的研发对象。南海之滨汕头,海洋资源丰富。1995年在汕头大学成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首个海洋科学类省级重点实验室。近30年来,实验室围绕海洋生物养殖与育种、营养与饲料、高值化利用等多个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汕头大学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在进行青蟹育种。
不久前,汕头大学的青蟹再次育种出了新品系,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有所进步,这将为青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仅青蟹这一品种,汕头大学就曾获得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们海洋与生命学科的基础研究,在汕头大学里面算是做得最好的!”汕头大学理学院院长、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章跃陵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我们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都在3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汕头大学在鱼、虾、贝、藻等多种海洋生物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实现多点开花。“比如我们的南澳金贝,也是在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开展育种研究。现在咱们在菜市场里面看到的很多金贝,就是我们育种出来的,而且在福建、海南等很多地方都有推广。”章跃陵认为,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在产业化之后能够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过去三年,汕头大学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4项,获资助经费近7000万元;获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项。
企业里建起实验室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发挥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能够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近年来,汕头充分发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强化包括753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如今,许多企业也建起了实验室。
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多种自主研发产品打破过去进口垄断的局面。
广东省高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是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获批与高校联合共建的。作为国内化学试剂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西陇科学依托实验室,以广东省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精细化工新材料前沿,致力于解决精细化工行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最近,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抗氧剂DBH和三氯氧钒已经进入量产阶段。这种用于特种工业抗氧剂和橡胶合成用的催化剂,各项指标均超过进口竞品,更是打破过去进口垄断的局面。
像这样的研发项目,成为企业实验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式,更是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我们企业也配备了科研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建成之后,通过聘请的形式引进教授、博士生等人才,帮助我们开展技术攻关。近两年来,我们的自研产品不低于20个,并已经投放市场。”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副总监林柳武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配备有教授顾问1名、博士4名、硕士9人、高级职称5人,在基础研究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实力。
阶段来,汕头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同比增长16.4%,创历史新高,居粤东西北首位。近三年,我市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家。累计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其中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总量居全省第三。汕头基础研究的根基,正在逐渐筑牢。
“广东省、汕头市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都非常重视。我们实验室主要还是聚焦在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在精细化工、化工装备、精细合成等方面都进行了布局,也有比较强的团队。其中,化工装备方面的研究已经与企业合作,并实现相当程度的产业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陈小明表示,未来实验室将更多地面向汕头及粤东地区工业技术发展的需求,下大气力推进工业技术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政策支持 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近年来,汕头市制定出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打造汕头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让400多台大型科研仪器“走出深闺”,并围绕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领域向在汕高校院所、企业予以科研经费支持。我市设立海上风电相关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省实验室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在汕高校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等项目71项,立项金额累计2361万元,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李莎利用多尺度模拟的方法设计催化材料,找寻更好的化学材料。
逐渐肥沃的科技创新土壤,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基础研究人员落地汕头,而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成为他们扎根汕头的重要原因。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近5年来,引进硕博士人才50多人,其中博士人才近20名,新化工综合平台副研究员李莎就是其中之一。最近,李莎正利用多尺度模拟的方法设计催化材料,找寻更好的催化剂,服务化学化工领域的发展。来汕4年多,李莎迅速成长为团队骨干,主持了省级及国家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更是在汕成家立业,成为一名新汕头人。自由的科研环境、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正是最吸引李莎的地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汕头市有汕大、广以、省实验室这三家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在非一线城市里面是比较难得的,而且我们在物理距离上非常近,可以进行比较紧密的交流跟合作。”李莎认为,实验室的制度创新为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将大大激励科研人员沉下心来,开展基础研究。
南澳科学会议“筑巢引凤”
双清论坛落户汕头
高端的交流平台,为城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筑巢引凤。去年以来,汕头着力打造“南澳科学会议”高端学术会议品牌,已连续举办10场南澳科学会议,承办3场高端学术活动,累计邀请包括94位院士在内的606位专家学者集聚南澳岛,深入探讨交流最新技术进展、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汇集各地的资源和信息,让人才在汕头生根发芽。不久前,南澳科学会议还承接了双清论坛-青年科学论坛。
“北有香山,南有南澳。南澳科学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把优秀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都集聚到南澳召开专题会议,我特别赞赏。我也看到汕头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势头。”莅汕参加南澳科学会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表示。
汕头得以承接双清论坛-青年科学论坛,原因不言而喻。从基础研究工作方向来看,汕头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领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城市发展需要来看,汕头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出发,在政策支持、平台支撑到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发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承接双清论坛-青年科学论坛,不仅是南澳科学会议学术品牌效应持续扩大的有力实证,更是对汕头科技创新实力的一次认可。而双清论坛-青年科学论坛在汕举办,将有力吸引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青年英才来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高地,更是为汕头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希望提供优质的平台,提升以大湾区为中心的基础研究的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龚新高表示。
“很多卡脖子问题源自基础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当前国家在基础研究工作中投入很大。未来汕头承接双清论坛,将有更多院士、专家走进汕头,共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推动当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华东师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上海市分子智造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何晓认为,汕头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有利于吸引人才集聚,为区域基础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