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洗龙须水,喝龙须水
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王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要洗龙须水,喝龙须水,并带来好运气。
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吃粽球
记忆中的粽子是甜咸双拼料馅,一个下肚,不仅填饱肚子,还解了馋,齿颊留香。潮汕粽子称为粽球,特别之处在于选料考究。甜料馅部分为绿豆沙馅(或乌豆沙馅)、莲蓉沙馅和水晶馅,有冬瓜糖和糖腌的白猪肉,外面用猪网?包裹;咸料馅部分为咸鸭蛋黄、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放进锅内煮熟。食时解开竹叶盛盘,有棱有角,晶莹润滑、甘甜香咸。粽球在忌拜祖先后要放入已大锅里煮,锅里的水要满,预示来日财运亨通。
吃栀粿
潮汕端午节还有吃栀粿的习俗。栀粿能助消化,增食欲,祛疫病。吃的时候用纱线牵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于白瓷盘上,用白砂糖蘸粘着吃,是独属于潮汕五月节的一道独特风味美食。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插艾花浴(吃)药汤
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潮汕人有清明食叶端午食药一说,端午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吃了药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著,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潮汕有一句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盛夏,气温自然高了,也热了。以前这一天开始大人才让小孩穿短袖和裙子,家里的毛衣,毛衣,棉被才可收拾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