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菊、佩茱萸,古法今用保安康
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此时秋意渐深,天地间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中医带您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领略重阳时节的养生智慧。
![]()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重阳时节,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生,养生当遵循“养收”原则,注重滋阴润燥、保暖防寒,同时注意调节情志,避免“悲秋”情绪影响身心。
![]()
1.登高望远·舒畅气机
古人重阳登高,不仅是为了避灾祈福,更暗合养生之道。
秋日登高,可助人体阳气收敛,同时锻炼肢体,畅通气血。对于久坐少动的现代人,登高更是舒展筋骨的良机。建议选择平缓山路,登高速度不宜过快,以微出汗、不疲劳为度。
![]()
2.佩戴茱萸·防病保健
茱萸不仅是重阳节的象征,更是一味良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湿痹”。制作一个茱萸香囊随身佩戴,其芳香之气可通过经络腧穴运行于全身,起到健脾祛湿、驱寒止痛的作用。
3.菊花养生·清肝明目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养生佳品。
《伤寒论》中即有菊花入药的记载。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建议选用杭白菊或滁菊泡茶,每日3-5克,加入少许枸杞或蜂蜜,非常适合秋季饮用。
![]()
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推荐以下养生饮食:
1.重阳养生粥
材料:糯米50克,红枣10枚,莲子15克,百合15克,枸杞10克。
做法:材料洗净后一同煮粥,熟后加入适量冰糖。
功效:滋阴润肺,健脾养胃。
![]()
2.菊花蜂蜜饮
材料:干菊花5克,蜂蜜适量。
做法:菊花用开水冲泡,稍凉后加入蜂蜜。
功效:润燥生津,清肝明目。
3.时令推荐
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芝麻:滋阴润肠,益精血。
山药:补脾肺肾,益气滋阴。
核桃:温肺补肾,润肠通便。
1.穴位按摩防秋燥
列缺穴:手腕桡侧突起处上方1.5寸,每日按压3-5分钟,可缓解咽干、咳嗽。
照海穴: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经常按压能滋阴清热。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按压至微热,可预防呼吸道感染。
2.艾灸扶阳气
选用足三里、关元、肺俞等穴位进行艾灸,每穴10-15分钟,每周2-3次,可温通经络、扶助阳气,增强免疫力。
3.中药足浴
选用艾叶、红花、生姜各15克,煮沸后兑温水泡脚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有驱寒保暖、促进睡眠的功效。
![]()
《养生论》曰:“秋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秋季萧条景象易引发悲愁情绪,此时应:
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亲友团聚。
培养平和心态,可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静心。
![]()
![]()
指导专家:罗友芬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擅长针对亚健康、慢性病及术后康复人群,制定个性化身心调养方案。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专科就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