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江门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最近又“当红”。
刚刚披露的江门“三季报”显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4.8%,居15条产业链增速之首。独占鳌头的同时,行业龙头企业也频频“露脸”,探寻新的发展机遇。
9月底,深圳·江门海洋产业合作发展座谈会在江门召开,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门市海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江门航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企业成为“座上宾”;10月底,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江门专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上述江企不仅亮出“拳头”产品,有些更“以商招商”现场开展路演。
江门要成为深圳“向海”发展的合作伙伴,比较优势不少——拥有大湾区近三成的大陆海岸线,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完整、基础扎实,是全省海洋资源大市、重要造船基地。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两地可共同推进系统性布局、集成式改革,助力深圳在全国海洋产业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如今,江门正全力发展“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点,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而这个愿景,也是“链”上企业的共同目标。
“领航者”联手
江门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在12年前引起了世界500强法国威立雅的注意,在新会投资成立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威立雅拥有全球最大机械化梳式滑道(15万吨级),总长257米,能够满足船舶修、造、拆,以及大型海工结构的制造和上下水,是广东省三大总装平台之一。作为下游总装环节的重点企业,它与当地中游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比如江门航通承建的“四航永兴”号,正是由一江之隔的威立雅总装,两者强强联合完成了这个大订单的交付。
位于江门新会的威立雅主要经营海工装备制造业务。黄绍侦 摄
如今,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已形成了以新会银洲湖区域为核心区的发展格局,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领域,龙头企业包括江门航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威立雅等公司。
目前,江门正在新会银洲湖区域、台山广海湾区域谋划1.5万亩全省最大的海工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游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工装备产业;同时借力“大桥经济”机遇,加强与广深合作,主动融入珠三角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体系,争取在无人船艇、深海渔业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
政府在布局,企业也在行动。
今年8月,威立雅建造的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台山1号”,成功投放至台山川岛乌猪洲高冠海域。这是广东省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以养殖金鲳鱼为主,预计年产量达75万斤,将为水产市场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
威立雅30000m?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项目施工现场。黄绍侦 摄
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斯比”)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企业。该公司率先提出系统的“浮岛+”概念,其移动浮岛产品更于2019年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重点支持项目。
由于移动浮岛单个尺寸较大,且需良好的水域条件用于建造、测试、交付,因此物色建造场地成为项目的首要任务。很快,海斯比便将目光锁定江门台山。“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台山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出海口有很好的深水航道。”海斯比副总经理林伟东说。
眼下,海斯比的首个移动浮岛项目“圆周号”已在台山完成建造工作,将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中。“我们计划在广海湾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深圳‘技术研发’优势,利用江门得天独厚的制造条件和空间条件,为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作出更多贡献。”林伟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