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近年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量”“质”双提升,培育大批优秀、实用的产业技术工人,有效支撑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园区技校”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技能人才供给”“技术技能提升”的瓶颈问题,江门市在全省首创“园区技校”项目,整合全市职业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资源,对接3大组团12个产业园区,年内累计为93家次企业设计88个项目技能培训解决方案,服务600家次重点企业,提供“菜单式”培训4631人次,将培训精准送上门,为企业提供便捷培训资源服务;打造“园区技校”+“数字云端”线上培训课程,线上培训4.69万人次,让一线工人全天候获得技能提升学习机会,建设产业工人成长全生命周期培训服务。对接产业链重点企业技术瓶颈难题,解决38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32项,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支撑,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技师直接认定现场
二、创新“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加速人才产业融合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是由政府、院校、龙头企业三方联动,创新探索“龙头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企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共同评价、共同激励、共同管理”的“三方九出八共”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既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工人在“企业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培养锻炼,也能帮助企业将培养前置,促进校企联合精准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目前,江门市技工院校开设专业42个,全覆盖对接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并与2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技培生等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江门市有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和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入选为2024年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江门市人社部门将协调联动,组建专家队伍,大力培育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组织链内企业开展学生学徒制、“技培生”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贴合产业岗位用工标准。
开平银都拉玛企业培训
三、创新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模式,加大技能人才激励
一是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覆盖面。统筹推进企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实施技能人才评价,加快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面,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动,加大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评价力度,以“能评尽评”原则支持在校生参加技能等级评价,鼓励“技能证书+毕业证书”双证毕业。目前,全市179家用人单位、18家院校、9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备案,全市共设置55个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考点。二是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稳岗用工促进就业。推动产业链企业自主评价,落实“八级工”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备案企业涉及生物医药、金属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食品、新能源电池、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家电、摩托车等13条产业链。今年以来全市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27508人次,新增培养高技能人才13836人次,鼓励企业薪酬待遇与技能等级挂钩,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产业技能人才稳就业,助力企业降低员工流动。三是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实施“技能竞赛+自主评价”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育调饮师、咖啡师等新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深化江澳两地技能人才评价合作,持续开展江澳“一试两证”技能评价服务。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激发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性,提升了广大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