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地名与家族的融合,是一座城市最不为人察觉却意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座城市异于其他区域的最重要特色。佛山市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推出《地名看顺德》系列专题片,通过顺德代表性家族的发展史,深挖顺德地名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是均安欧阳氏家族与顺德地名的故事。
均安仓门、三华一带俯瞰图
三华开基于宋末,崔、周、梁、谢姓人家陆续定居,崔氏为大族,有子三人:华夏、华胄、华杰。因此,村名称“三华”。
仓门牌坊
元朝,祖籍江西泰和的欧阳和玉落户江尾洲,也就是如今的顺德均安,后其子中和、中顺分别定居仓门与三华。
均安欧阳梅庄公祠内景
欧阳氏父祖辈行伍出身,为御敌好汉,各族纷纷聚拢,以求庇护。欧阳族人勤恳开拓,繁衍生息,渐成望族,其他家族或式微、或外迁,最终,欧阳氏成为三华、仓门人口最多的姓氏。欧阳氏族人深感崔氏开村功劳,于是保留“三华”村名,延续至今。
均安欧阳氏宗祠
清末,欧阳氏族人渐增,土地不足,他们辟荒求存,于是,部分三华与仓门族人移居淋刀沙西、东两端,筑围垦地,开发沙田。初时,两处各称“三华沙”“仓门沙”,后垦荒者日众,村落渐成,他们遂命名村名为新华、天连。
均安欧阳氏族人筑堤建闸
欧阳氏族人安居在这片靠山临河,田产肥沃的“江尾”,经营家园。咸丰四年(1854)三华乡绅欧阳溟与仓门欧阳信倡建圩市,联合沙头、矶头、桥头、良村、天壶、外村、星槎商户,在三华、仓门交界处共开圩市,取名“均安”,意为共同富裕,安居乐业。
均安圩地理位置优越
均安圩址接连中山小榄、海洲,与杏坛马宁及新会荷塘毗邻,地理得天独厚,令其迅速成为商品集散重地。
民国中叶,均安圩逐步取代太平圩江尾洲货物集散点的地位,成为顺德重要贸易中心。抗日初期,均安圩有店铺超百。新中国成立后,均安圩渐成本镇政治、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聚居地。
均安欧阳氏族人居住的地方还保留着不少古老地名
定居以来,欧阳氏族人筑堤建闸,辛勤耕耘,更枕戈待旦,震慑海盗,他们崇尚关公“忠义仁勇”的道德精神,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成祭祀关帝和平浪侯王的帝王古庙。清咸丰元年(1851),三华欧阳氏联合附近五条村,扩建帝王古庙,故庙宇俗称为“五股庙”。
均安帝王古庙
清中叶始,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他们举行一年一度的关帝诞。族人从三华帝王古庙出发,巡游各村,将忠义仁勇传播到千家万户,他们也通过巡游路线,默默记录着均安人从定居小村到垒石填海,开荒辟地到安家乐业的拓荒历程,也见证几百年间,各族人们携手合力,守望相助,开发资源,共同发展壮大的不凡历程。
(文/李艳珠)